“他们忘了,观众的眼睛是亮的。”陆砚辞拿起那两张名片,随手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李然的演技,比五千万和流量更值钱。”
谁也没想到,这件事会被一位在场的场记悄悄泄露出去。场记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发了一篇匿名笔记,详细描述了王坤带资进组被拒的过程,连“加高光打戏”“改感情线”的细节都写得一清二楚。笔记很快被顶上热搜,网友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扬:
“陆先生也太硬气了吧!拒绝流量带资魔改,这才是对作品负责的态度!”
“王坤脸都被打肿了吧?真以为有几个钱就能随便改角色?陆神干得漂亮!”
“对比一下之前某剧,为了流量加戏把原着改得面目全非,《焚天武帝》这波操作简直是业界清流!”
“李然演技那么好,就该演林焰!流量滚出好剧!”
更意外的是,这股由陆砚辞掀起的“重演技、轻流量”之风,开始像涟漪一样扩散到整个影视圈。三天后,头部影视公司“华策影视”宣布,旗下正在筹备的三部IP剧,选角将“以演技试镜结果为准,不考虑流量明星的粉丝数据”;紧接着,视频平台“腾讯视频”公开了2024年重点IP改编剧的标准,明确提到“流量演员的戏份占比将严格控制在30%以下,核心角色优先选择演技派”;甚至连之前偏爱用流量的“于正工作室”,都在微博发文“未来将更多关注有实力的新人演员,用作品说话”。
数据更能说明变化——根据影视行业数据分析平台“骨朵数据”统计,试镜事件后的一个月里,李然、周韵这类“无流量标签”的演技派演员,片约数量同比增长高达150%。李然的经纪人透露,原本一年只有两三个剧本邀约,现在每天都能收到五六个,其中不乏大导演的作品;周韵更是接到了国际品牌的代言,理由是“形象与‘实力派演员’的定位契合,能吸引更优质的消费者”。
优质的剧本,开始主动向有实力的演员倾斜。曾经靠流量就能拿到主角的时代,似乎在《焚天武帝》的试镜室里,悄悄划上了一道分界线。
试镜室里的咖啡已经凉了,陆砚辞收起剧本,看向窗外——阳光正好,远处的摄影棚里,有人正在搭建新的布景。他想起李然刚才的表演,想起王坤愤然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其实从一开始,他要的就不是“对抗流量”,而是“回归本质”——好角色该配好演员,好作品该靠品质说话,这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
而《焚天武帝》的故事,也在这份“本质”里,继续朝着更扎实的方向,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