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李家新院在村里站稳脚跟,日子渐入正轨,他愈发明白,要让一家人安稳度日,光有粮食和营生远远不够。
强健的体魄能抵御病痛,傍身的技艺能应对危难,这些与知识、财富一样,都是孩子们迈向未来的基石。
后院那两根碗口粗的青冈木木桩,是上月李满仓带铁柱亲手立的。
选料、截段、埋土、用黄泥夯实,每一步都做得扎实,任凭风吹雨打都纹丝不动。
从那天起,每天天蒙蒙亮,后院“砰砰”的撞击声与父子俩的呼喝声便准时响起,成了李家新院独特的“起床号”。
铁柱本就结实,常年下地干活练出了一身力气。有了针对性练习后,进步更是肉眼可见。起初打木桩时,拳头又疼又麻,力道总跑偏,可他性子执拗,李满仓教他如何握拳、如何借腰腹发力,他便一遍遍练,汗水浸透短褂也不停歇。
不过半月,他的动作愈发利索,身板更显协调有力,连简单的擒拿动作都做得有模有样,力道拿捏精准,早已不是当初只会用蛮力的愣小子。
可李满仓总觉得还差些火候。这天清晨,铁柱练完歇脚时,李满仓绕着木桩踱步,眉头微蹙:“木桩是死的,只能练固定击打和发力。可真遇上事,对手是活的,会跑会躲还会攻击,哪会站着让你打?”
他目光扫向角落的废旧物资——几块厚实的帆布边角料、一捆粗麻绳,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得练反应、练闪避,还要练移动中发力。”
当天下午,李满仓着手制作新教具。
他把帆布边角料拼成条形,用粗棉线密密缝好,针脚紧实得扯都扯不动。
铁柱在旁打下手,递剪刀、抻布料,满眼期待。
帆布袋缝好后,李满仓从粮囤里舀出筛过杂质的细沙,让铁柱扶着袋子,一捧捧往里装,每个袋子都装得半满,沉甸甸却方便摆动。
装满后,他用麻绳牢牢扎紧袋口,还多打了几个结防漏。
随后,李满仓选了后院两棵相距三丈多的大树,搬来梯子,在树干等高位置钉上木楔,架上粗木杆,用麻绳固定稳妥。
接着,他用三根长短不一的麻绳系住沙袋,挂在横杆上,调整出对应头部、胸腹部、腿部的高度。
三个沙袋并排悬挂,风一吹便轻轻晃动,比木桩灵活多了。
次日清晨,铁柱一进后院就看到了新沙袋,伸手一碰,沙袋晃了晃,满是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