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队长,放心,我心里有数。”李满仓点点头,“咱们的经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不怕人看,也不怕人学。”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李家坳都动员起来。
清扫院坝,整理菌房,将各种菌类生长的不同阶段样品摆放整齐,烘干灶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胡秋萍熬夜准备讲解材料,村里的几个年轻妇女把队部会议室收拾得窗明几净。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李家坳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现场会当天,李家坳比过年还热闹。
十几辆自行车、几辆吉普车和拖拉机停在了村口,来自全县几十个公社上百名干部和骨干,在王振山、周建党和李满仓的引导下,涌向了那几间菌房。
菌房内外,人头攒动。
李满仓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站在人群中央,面对众好奇的目光,从容不迫地开始介绍。
他从菌种引进、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讲到发菌管理、出菇调控、采收标准,再到应对市场变化的鲜销与干储结合策略……
将一项看似复杂的技术,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复制的步骤。
胡秋萍在一旁适时补充,引用大队的数据,将实践与初步的理论结合,更提升了讲解的层次。
夏竹则机灵地在一旁展示不同阶段的菌瓶菌袋,回答一些基础的技术问题,众人看她年纪小小的,居然懂得不少,也让不少干部暗自点头。
看到层架上那密密麻麻、长势喜人的各类蘑菇,闻到干燥房里那浓郁的干菇香气,再听到王振山报出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数字时,来访者们脸上的怀疑消失了,露出浓厚的兴趣。
提问环节异常热烈,李满仓和胡秋萍一一耐心解答。
几个人忙的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众人的问题,都把他们淹没了。
“……所以说,搞这个食用菌种植,关键不在于投多少钱,而在于肯不肯花心思,能不能把每个环节做细、做到位。”李满仓最后总结道,“咱们农民,不缺力气,就怕找不到好门路。这个门路,咱们李家坳躺出来了,也愿意跟兄弟公社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村子的致富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