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田的肥堆在秋日阳光下静静发酵,散发着淡淡的腐熟气息。
一百三十多亩新开垦的土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参种。
他仔细核算过,按照资料上较为密集的播种量,一亩地大概需要五斤左右的参籽。
一百三十多亩,那就是将近七百斤!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野生人参种子本就稀少难觅,而人工栽培的园参种子,也大多掌握在少数国营参场或研究机构手中,属于管控比较严格的物资。
思索再三,李满仓再次提笔给胡秋萍写信。
在信中,他先是感谢了她上次寄来的园参种植资料,并高兴地告诉她,李家坳生产队经过全体社员奋战,已经成功开垦出一百三十多亩适合种植园参的荒地,肥土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接着,他才委婉地提出了最大的难题:
“……参田已备,唯缺种子。按资料所载,粗略估算需参种约七百斤之数。此数巨大,知此事颇为难办,不知秋萍同志可否代为打听,有无渠道可以购得部分?
价格方面,队里可尽力筹措。此事关乎李家坳未来数年之发展,全体社员翘首以盼。”
写完信,李满仓封好口,心中也知这请求有些强人所难。
七百斤参种,在这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几乎是一个生产队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但他必须试一试,胡秋萍是他目前能接触到的、唯一可能解决这个难题的渠道。
信寄出去后,便是耐心的等待。
李满仓一边安排社员继续精细整理参床,开挖排水沟,一边心里也做着两手准备。
如果实在弄不到足够的参种,就只能大幅度减少种植面积,或者再想其他办法,比如尝试用自己之前在山里采集的少量野生参籽进行育苗,但那周期太长。
几天后,省城,胡家。
胡秋萍收到了李满仓的来信。当她看到开荒一百三十多亩和需参种约七百斤时,秀眉也微微蹙起。
她拿着信找到正在客厅沙发看文件的父亲。
“爸,您看看,李家坳的李满仓来信,他们真的开出了一百三十多亩参田,现在需要种子,量很大。”胡秋萍将信递给父亲。
胡父接过信,快速浏览了一遍,当看到“七百斤”这个数字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摇头笑了起来,将信纸递给旁边的妻子:“
你看看,这个李满仓,还真是敢想敢干啊!一百三十多亩参田!开口就是七百斤参种!他这是要把他们那山坳变成参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