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莫名其妙就被官家赏赐当了一个安抚使的官身,一想到年底见到阿母时她一脸骄傲的样子,就感到浑身是劲,乐呵呵地离开了书房。
赵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在替他开心之余,内心也抱着一丝憧憬。
定下迁徙土司之策,实属无奈之举,亦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
眼下蜀中人口凋零至此,仅靠自然生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恢复元气。
小主,
将那些世代隐居深山的少数族群迁出,充实平原城邑,是快速增加丁口、恢复生产的捷径。
幸而有凌霄城僰人先例在前,由他们现身说法,总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敌意与猜忌。
至于后续如何治理,如何真正将这些族群融入蜀地,赵昺心中已有长远考量。
他打算推行后世那套成熟的民族共融之法:
其一,大力鼓励汉人与之通婚,以血脉交融逐步打破隔阂,这是最根本、也最温和的消融之道;
其二,广办学堂,无论汉僰苗彝,孩童皆需入学,让他们自幼学习相同的文字语言,知晓共同的礼仪伦常。
宋朝汉人的识字率本就不低,有雕版印刷之便,书籍相对普及。
酒肆茶寮的小厮都能拿出纸笔记菜名。
虽久经战乱,可要找些启蒙私塾先生还是相对容易的。
但他也清楚,这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见其效。
当然,他更清楚一点:并非所有土司头人都愿意顺应时势。
对于那些企图借此机会狮子大开口,妄想维持独立王国、作威作福的,他绝不会妥协。
一旦这些久居山林的夷族接受了安置,谈判的条件便由不得他们了。
赵昺从来不信,那些为了维护自身特权而不惜阻碍族人获得更好生活的头人,能够抵挡得住时代前行与民心所向的滚滚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