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利州行动

“末将领命!”李恒业抱拳,毫不犹豫。

“恒业,记住了。”李庭芝沉声道,“大获城虽城防工事荒废久矣,但切不可让驻地元军有所察觉你们大军出动的风声。”

“一定要避免他们通风报信,或龟缩到山城之内。行动一定要隐蔽,封锁道路即可。”

至于李庭芝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在潼川府稳坐中军帐,同时开始精心编织那张针对汪寿昌的“诱捕之网”。

小主,

孤城之弈,落子无声,却步步杀机。

此次李庭芝挥师北上,剑指青居、利州,赵昺却并未如往常般随军亲征。

光复成都,坐拥川西,他已不再仅仅是一军之帅,更是一方政权的执掌者。

前线厮杀固然重要,但后方的巩固、制度的重建、民心的安定,更是维系这场复兴大业的根本。

他选择坐镇成都,将精力投入到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布局之中。

他的指令,清晰而有序地发往各方。

一方面,他传令驻守白帝城方向的将领冉安,命其率领麾下两千长宁军,兵逼剑门关。

毕竟,昔日那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北天险,在元廷治下早已不复旧观。

元廷骑兵纵横,不重山险,此关早被废关置驿,昔日巍峨关城多有倾颓,戍守兵力更是稀松,主要职能已变为维持驿道通畅之能。

一旦长宁军拿下剑门,不仅意味着通往秦陇的北大门被一脚踹开,更象征着北伐的号角,已然吹响在秦岭蜀水之间。

另一方面,在已然光复的川西、川中各地,他命冉平全力推动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军政。

重建宋制下的地方治安与管理机构 “厢公所” ,这个机构将负责维护城镇街坊的日常秩序,调解处理百姓间的纠纷诉讼,征收部分市税,管理户籍等。

重建“厢公所”,意味着宋廷的统治秩序正在从军事管制向正常文官治理过渡,是政权扎根的重要标志,能有效稳定新附之地的人心。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庞大且影响深远的工作,交由心细如发、处事公允的易士英负责——迁徙整合人口。

针对那些在战乱中变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偏远乡野,易士英需将散居各处的零散百姓,全数迁徙、集中到地理位置重要、城防坚固的城池或交通便利的要镇之中。

此举有多重深意,一则便于管理与保护。

将人口集中于城镇,便于官府实施管理、组织生产,也更容易在日后大战进行时能集中防御,避免民众被各个击破或掳掠。

二是能促进生产恢复,集中的人力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垦城周荒地,兴修水利,快速恢复农业生产。

三是能优化日后防御态势,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某种形式的“坚壁清野”,一旦日后元军来袭,进入这些区域后难以就地获得补给,也无法裹挟人口。

赵昺坐镇于成都的总管府内,目光却已覆盖整个巴蜀大地。

军事进攻、地方治理、人口整合,三管齐下,他正试图将这片刚刚挣脱元廷统治的土地,锻造成一个真正属于大宋的、稳固的复兴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