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广袤的西域,聚焦于汉朝在西域经营中最为关键、关系最为持久的盟友——
乌孙。
这个雄踞于天山北麓草原的强大行国,其与汉朝的关系,绝非简单的附庸。
而是一部充满战略博弈、政治联姻与军事合作的精彩史诗,堪称古代国际关系的典范。
当汉武帝决心对匈奴展开战略反击时,他采纳了“断匈奴右臂”的宏大战略。
这条“右臂”,便是匈奴通过河西走廊连接并控制的西域诸国。
而乌孙,正是西域诸国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乌孙最初与匈奴关系密切,甚至曾在匈奴的扶持下复国。
但强大的乌孙也不甘永远屈居人下,它与匈奴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控制与反控制矛盾。
汉武帝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标——
大月氏——
未能达成联合,但他带回了关于乌孙的关键情报:乌孙兵力强盛,国王(昆莫)猎骄靡对匈奴已有不满情绪。
于是,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战略构想形成了: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并让乌孙西迁至河西走廊故地,与汉朝结成牢固同盟。
乌孙,从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一跃成为汉帝国西域战略棋盘上的核心“棋子”,而它本身,也注定要成为参与博弈的“棋手”。
公元前119年,在卫青、霍去病取得对匈战争决定性胜利后,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首要目标便是乌孙。
张骞抵达乌孙后,向昆莫猎骄靡递交了汉武帝的厚礼和国书,提出三点建议:
1. 乌孙东返祁连山故地(河西走廊)。
2. 汉朝遣公主和亲,结为兄弟之邦。
3. 共击匈奴,瓜分战利品。
然而,此时的老昆莫猎骄靡顾虑重重。
一方面,乌孙此时已在天山北麓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迁与匈奴直接接壤,陷入战火。
另一方面,乌孙国内政治分裂,昆莫年老,太子早死,孙子岑陬(军须靡)与儿子们争权,内部不稳。
再者,乌孙对汉朝的国力尚存疑虑,不敢轻易与强大的匈奴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