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时期,关于祭祀、宗庙、礼乐的讨论成为朝堂大事,诸如“罢郡国庙”、“议迁都”等议题耗费了大量行政精力。
政府运作越来越注重形式和道德正确性,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这好比一家公司,各部门经理不再专注于业务拓展和成本控制,而是整天开会研究企业文化标语和办公室行为规范。
2. 法制松弛,吏治开始败坏:元帝一改宣帝的“信赏必罚”,对官员过于宽仁。
许多官员仗着皇帝的“柔仁”,开始懈怠公务,贪腐现象滋生。
由于缺乏严刑峻法的威慑,政府的执行力明显下降。
宣帝时期那种“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高效官僚体系,开始出现锈蚀。
元帝的“纯任德教”,等于主动放弃了祖父宣帝留下的“法家利器”,打破了“霸王道杂之”的有效平衡,使得国家机器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和驱动。
汉元帝个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主导复杂朝政的能力和精力。
史载他“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这种性格在太平盛世或可为守成之主,但在帝国各种矛盾开始显现时,则极易导致大权旁落。
他无力驾驭整个官僚体系,于是,权力真空出现了。
填补这个真空的,主要是两股势力:
1. 外戚集团:元帝即位后,尊封母族(许家)和妻族(王家)。
这些外戚开始进入权力核心。
虽然元帝时期外戚专权尚未达到后来王莽那样的程度,但已经埋下了祸根。
宣帝时期被严格抑制的外戚势力,从此开始重新抬头。
2. 宦官集团:这是元帝时期最显着的政治毒瘤。
由于皇帝无法直接处理所有政务,他必然要依赖身边的亲密侍从——宦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显。
石显的专权之路,是元帝朝政治腐败的典型缩影:
? 石显精通法律,善于揣摩上意,又身为宦官,无外党,让元帝觉得他“精专可信任”。
? 元帝因身体多病,不便理事,认为石显“久典枢机,中人无外党”,于是将政务委任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