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于彻底剪断了木偶身上可能连接其他操控者的线。
2. 塑造“周公”形象:王莽将自己包装成一心为公的圣贤。
他带头过俭朴生活,捐钱捐地赈灾,他的女儿(即平帝未来的皇后)被选入宫时,他声称不应让外戚独享荣耀,要求将其他功臣之女一并纳入候选名单。
这些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人们将他比作古代的圣人“周公”。
而小皇帝刘衎,则完全活在这个“圣人”的阴影之下,他的存在感,仅仅体现在需要他盖章的官方文书上。
公元1年,王莽的党羽开始集体上书,称王莽功德堪比伊尹、周公,应赐予尊号。
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赐王莽号为“安汉公”,益封二万八千户。
“安汉公”这个封号,极具象征意义。
它意味着王莽不再是普通的臣子,而是汉朝江山的“守护神”。
这为他日后“顺理成章”地取代刘氏天下,埋下了第一个法理上的伏笔。
此时,王莽的权势已如日中天,平帝完全成了他政治秀的道具。
公元4年,平帝十二岁。
王莽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王嬿嫁给小皇帝,立为皇后。
这桩婚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算计。
? 双重保险:王莽既是朝廷的“安汉公”,总揽朝政,又将成为皇帝的岳父(国丈)。
这双重身份,将皇权牢牢地锁死在自己的家族内部。
无论从朝堂还是后宫,平帝都处于王莽的绝对掌控之下。
? 盛大的加冕礼:为了这场婚礼,王莽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并因此获得了“宰衡”的尊号,地位在诸侯王公之上。
他借此机会,大封王氏子弟,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朝廷各个关键岗位。
这场婚礼,实质是王莽权力登顶的加冕礼。
新婚的小皇帝刘衎,或许对这位新婚妻子有过短暂的懵懂好感,但他永远无法理解,这桩婚姻是他悲剧命运的铁索。
将他与那个即将吞噬他家族江山的权臣,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公元5年,汉平帝刘衎十四岁。
这个年龄,已经开始步入青春期,或许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对于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禅让”的王莽来说,一个逐渐长大的皇帝,已经从一个“完美傀儡”变成了一个“潜在威胁”。
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