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新港口

几个瘦弱的新来民夫,正吃力地挪动一块巨大的条石,几次无法正确落位,急得旁边监工的军士呵斥着直接上手帮忙。

他眉头微蹙,尚未开口,一直侍立在他身侧的徐庶缓缓向前半步:

“主公,梁工曹所言极是。人力确为瓶颈。”

“广陵初定,丁口薄册尚未厘清,各地又大兴土木,开荒筑城。早已四下无闲人。

加之淮安船匠不足,属下以为,当行三策。”

刘骏侧头:“元直请讲。”

“其一,糜竺商务司已打通江东商路,可高价从吴郡、会稽等地雇佣经验丰富的船匠、民夫,此辈熟谙水性工事,事半功倍。”

刘骏稍加思量,并不作声:雇工虽好,但贵。

正如徐庶所言,眼下整个广陵都在大兴土木,钱从哪来?自然是从他兜里来。淮安富是富,可耐不住他花钱如流水。

眼见主公没表态,徐庶轻笑,接着道:

“其二,工坊区新制一批滑轮吊臂、小型轨道推车,可大幅节省人力,宜速调拨至此。”

“嗯。”这次刘骏没反对。

“其三,”徐庶看向工地边缘那些笨拙的新民夫,

“可同意刘备所求,令周边各郡县青壮入淮安作工。设‘工分制’,按劳计酬,以工分核发足额口粮盐布等物。

再设‘匠师’带学徒,教习技艺,习熟者升等加酬。

如此,一可激其力,亦能速成可用之才。二,工分制可变相多出一倍财富,此主公亲自所言,应当清楚。”

梁通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妙!徐先生此策大善。”

刘骏暗讨,莫非徐庶是他肚子里的蛔虫?竟然能猜到他的意思,还是说人真能聪明到识人心肺?

元直之才,在统筹,更在洞悉人心、善用其力。

招外县青壮,行工分换物之事,他仅吐露只言片语,徐庶便已会意,实在是让人舒心。

开发广陵之始,他就在琢磨怎么把一分钱当成两份花。仔细想来,工分制无疑是个极妙的好主意。

只需在淮安势力范围之内,以工分代支百姓工钱,再实行工分换实物的制度。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凭空多出这一大部分现钱。

当然,这也是势力范围还小,控制起来相对容易才好操作。只不过,想要施行,至少需要一整套的完善体系。

正因为一时没想明白如何运行这套体系,他才没对外宣布,而是露了些口风给徐庶,想看看他有没有办法。

既然现在他当面说起,想必已经有了定计。

刘骏刚点头想要询问细节,眼角余光就捕捉到一丝异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码头下方,浑浊的江水中,一艘运送木料的小舢板缓缓靠向一处刚露出水面的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