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神行周仓

刘骏不由失笑:“伯平,此次你便忍痛割爱吧。此人,我要了。”

高顺叹了口气,抱拳道:“主公得此猛士,顺为主公贺。”

“善。”

安抚完高顺,刘骏接着又问周仓:“听闻你有一同伴,名唤裴元绍?他如今何在?”

周仓答道:“元绍兄弟觉得自首太过麻烦,又不愿隐瞒过往,前几日已离开淮安,另寻出路去了。”

刘骏听了,心中略感惋惜,但也没多说什么,又勉励了周仓几句,便带着众人返回城中。

回到州牧府书房,刘骏立刻召来了贾诩、徐庶、陈宫等谋士,将周仓之事说出,然后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位,我军旧例‘不收匪类’,是否过于僵化?似周仓、甘宁这般豪杰,皆因出身所限,若非机缘巧合,几被埋没。此例,当废否?”

众人对此议论纷纷。

徐庶率先开口:“主公,此例初设,乃为明军纪,正视听,示天下我军乃仁义之师。贸然废除,恐惹人非议,谓我徐州军藏污纳垢。

且难免有真心奸恶之徒混入军中,败坏风气。庶以为,不当废。”

糜竺却持不同意见:

“元直所言虽有理,但乱世用才,岂能拘泥小节?甘兴霸水贼出身,如今统领水军,威震江淮;周仓坦荡自首,其志可嘉。

因一虚名而阻豪杰投效之路,岂非因小失大?竺以为,可废,或可改为‘首恶不赦,协从不同,查其心志,酌情录用’。”

贾诩眯着眼,缓缓道:“子仲之言,着眼于才;元直之虑,立足于名。皆有其理。然诩以为,此例,废与不废,并非关键。”

刘骏看向他:“文和有何高见?”

贾诩道:“关键在于‘人言’。”

“人言?”

“周仓之事,乃天赐良机。主公何不令《淮安旬报》将此大肆宣扬?

言周仓虽曾失足,然幡然醒悟,自首赎罪,更兼有万夫不当之勇,忠心可鉴,故主公特予期许,令其洗心革面后委以重任。

如此,天下人不仅不会非议主公,反会赞主公胸襟广阔,爱才重才,能容人之过,更能给人以自新之路。

至于定例……维持原状即可,以示我军纪严明之底线。具体操作,灵活把握便是。

如,可设‘审查’之制,察其心性,观其行为,确已改过且才能出众者,可特例招录,戴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