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好,用这个好!”一个售卖牲畜的商贩对买主热情地推荐,“白纸黑字,权责清楚,去官府备个案,心里踏实!再也不怕日后扯皮!”
那买主也欣然同意:“正是!以往私契,总怕有坑。这官契明白,用了放心!”
契约的标准化,极大地减少了交易前的磋商成本和交易后的纠纷可能,使得商品和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高效。
而“信约评等”的初步试行,更是如同给这片商业土壤施加了无形的肥料。
商贾们开始珍惜自己的“信约”记录,因为一个好的评价,意味着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甚至在官府的采购中获得优先权。
官营经济与私营经济,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在“标准契约”和“信用”框架下,形成了奇妙的互补与良性互动。
官营的工坊,在墨家技术的加持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标准化的农具、织机零件、度量衡器,以及部分军械,这些产品通过官定渠道和认可的合作商行流向市场,保证了质量和基础的供应。
而私营的工匠和商贩,则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更加灵活、多样的生产和销售,满足了民间的个性化需求,也使得市场更加丰富多彩。
国家借贷司的业务也走上了正轨。“青苗贷”在春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秋收后,第一批借贷的农户大部分都主动前来还款,良好的还款记录又为他们赢得了更高的“信约”评价,形成了正向循环。
“工械贷”则催生了一批敢于尝试新工具、扩大生产规模的小作坊主,为三郡的手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之前在经济战中曾观望甚至被动卷入的巨商们,在看清了风向和三郡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乌氏倮派来的心腹再次拜访陈平,这一次,姿态更加谦恭,合作意愿也更为明确。
“陈先生,倮公对三郡新政成效,深感钦佩。”使者拱手道,“倮公有意,将其在北地经营的优质皮毛、牲畜,更大规模地引入三郡,并希望能在三郡设立固定的商栈,采用贵地的《标准契约》进行长期贸易。不知官府可否行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