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工坊升级,技艺精进

冶炼坊的高炉比以前高了三丈,烟囱里冒出的烟不再是黑的,而是淡淡的灰雾——这是采用“热风炉”技术的结果,用炭火加热空气,再通入高炉,温度比以前提高了两百度,能把铁矿石里的铁水彻底烧出来。

炉前工老李拿着长钎,时不时捅进炉里,观察铁水的颜色:“以前铁水是暗红色,现在烧成亮黄色,这才是好铁!”他舀起一勺铁水,倒进砂型里,冷却后敲掉砂模,露出一根铁条,用锤子一砸,弯而不断,“瞧见没?这韧性,能打马槊,能造枪管,啥都中!”

为了提高效率,工匠们还发明了“水力锻锤”。在河边架起水车,水流带动齿轮,齿轮拉动铁锤,一下能砸出千斤力,比十个壮汉抡锤还快。以前三天才能锻打的枪管,现在一天就能出五根,还更结实。

“这水力锤真是省事!”小张看着铁锤上下翻飞,“就是太费木头,得让红河谷多送点硬木来。”

刘师傅瞪了他一眼:“费点木头算啥?能多造枪,多打胜仗,保住咱的地,比啥都强!”

冶炼技术的进步,让华夏城的铁器质量突飞猛进。农具坊打出来的犁头,能连续用三年不卷刃;马具坊做的马蹄铁,钉在马掌上,跑上百里路都不掉;连普通的菜刀,都比以前锋利,能一刀劈开铁皮。

三、纺织革新,锦绣添花

织布坊里,新安装的“飞梭织机”正飞快地运转。以前织一匹布要两个人配合,现在一个人踩着踏板,飞梭就能自动来回穿梭,效率提高了一倍。织女们一边织布,一边哼着小曲:“飞梭快,飞梭忙,织出布匹做衣裳;红的花,绿的叶,华夏城的布最漂亮。”

这织机是陈大娘带着工匠们,仿照西洋图纸改良的。她们在飞梭上装了小轮子,减少摩擦;在踏板上安了弹簧,踩起来更省力。最妙的是,她们还学会了“提花”技术,在布上织出稻穗、界碑、凤凰等图案,殖民商人见了,都抢着要,说能卖个好价钱。

“以前咱的布只能做粗衣,现在能跟丝绸比了。”陈大娘抚摸着一匹织着凤凰图案的棉布,“上次有个红毛商人,想用两箱西药换这布,我没换,等着换更好的火器图纸。”

染坊也有了新法子。以前染布靠植物染料,颜色单调还容易褪色,现在工匠们从殖民商人那里换来“洋靛”,染出的蓝色鲜亮持久,还能调出紫、绿、黄等多种颜色。有个染匠试着把洋靛和本地的茜草混合,染出一种“青黛色”,做成军服,既耐脏又威风,士兵们都爱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