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血债谁负:屠城令下的执行者

网友【吃瓜群众】:连财物都要登记造册,这分明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网友【路人甲】:以前只知道屠杀很残忍,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完善的。

朱及第继续深入分析: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安排。有证据显示,清军在白天主要针对富户和抵抗势力,而夜晚则进行无差别屠杀。这种时间上的区分,也反映出他们的行动是经过考量的。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我们还可以从清军后续的行动来看。在扬州事件后,他们在向南京进军的路上,对沿途城镇采取了类似的威慑策略。这说明扬州的屠杀很可能是一个既定的战术样本。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还有一个很少被讨论的细节:当时清军中的文书人员曾记录下各营分片,限期肃清的指令。这种军事化的用语,进一步印证了这是一场有计划的行动。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老铁们,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扬州事件不是简单的战场失控,而是一场在明确指令下进行的系统性行动。每一步都有其目的,每个环节都显示出严密的组织性。

新的证据和观察角度,让直播间的观众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细节的挖掘,也让历史的真相变得更加清晰。

奉天殿内,天幕上关于扬州屠城的叙述让在场的君臣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默。朱元璋放在御案上的手微微颤抖,这位见惯了沙场血雨的开国皇帝,此刻脸色铁青。

他们...他们这是要绝我汉人的根啊!朱元璋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愤怒。

徐达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上位,清军此举,与当年蒙古人无异。只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将,只是我等着实没有立场去指责他们。

这句话让殿内气氛更加凝重。李善长缓缓开口:记得当年常将军在庆阳...他没有把话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常遇春当年攻破庆阳后屠城的往事,此刻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心上。

朱标的脸色最为复杂。他想起之前天幕提到常遇春之女、自己的太子妃常氏之死时,就曾隐晦地提及常遇春的杀孽。此刻他站在殿中,既为扬州的惨状感到愤怒,又为自己的岳父、为在场这些开国功臣们曾经的行为感到难堪。

父皇,朱标的声音有些发颤,儿臣在想,我们...我们是否也在被后人如此评判?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朱棣握紧了拳头,他想起了自己靖难之役中的所作所为,那些被他下令处决的建文旧臣,那些在战火中丧生的百姓...

朱元璋突然猛地站起身,环视着殿内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徐天德、李善长,还有你们...咱们当年杀人,是为了尽快结束乱世,是为了建立一个太平天下!可这些清军...这些降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们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震慑?只是为了掠夺?

徐达低声道:上位,屠城就是屠城,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是罪孽。今日听这天幕所言,臣等...也如同在受审判一般。

殿内陷入更深的沉默。这些曾经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开国元勋,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历史对他们的评判。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以为的必要之恶,在后人眼中与清军的暴行并无本质区别。

朱元璋颓然坐回龙椅,喃喃自语:难道...难道这就是报应?咱们当年做的事,现在要在咱们的子孙身上重演?

这个念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他们开始明白,暴行从来不会因为所谓的正义理由而变得高尚。历史的审判,终究会落在每一个施暴者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