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晒谷场上的微积分

“我们得创造出‘不可删除的知识’。”张野的眼睛里闪着一股野性的光芒,“一个实实在在,谁也无法用代码清除的东西。”

第二天,天还没亮,县里最大的晒谷场上就聚集了一群孩子。

他们没有带平板,而是推着一车车玉米粒、石子和稻草。

在张野和赵子轩的指挥下,一场前所未有的“田野公开课”开始了。

“这是积分符号,像一个拉长的S,代表求和。”张野抓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摆出“∫”的形状。

孩子们跟着学,用小石子拼出“x2dx=?x3+C”的每一个部分。

赵子轩则架起一部老旧的相机,一边录制一边讲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黑板。风刮不走,电断不掉,谁也删不了!”

小石头蹲在地上,小手执着地调整着一个用玉米粒摆成的数字“3”,嘴里念念有词:“这不是粮食,这是知识……这是积分。”他的话语简单而纯粹,却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在场每个成年人的心上。

他们用稻草扎出双螺旋的DNA模型,用不同颜色的石子代表夸克,在广阔的晒谷场上,构建起一个宏伟的物理和数学世界。

周五凌晨三点,预言中的时刻到来了。

一股无形的数字洪流席卷了全国十三个试点县的所有学生终端。

那被称为“认知净化模块”的程序,像一个沉默而高效的清道夫,精准地扫描、识别、并清空了所有被标记为“非授权”的学习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孩子们学习卡里存储的拓展课程、赵子轩偷偷分享的教案、林枫他们植入的全部关键文件,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平板电脑的存储空间被释放,系统变得前所未有的“纯净”。

周五清晨,一辆载着省级督导组的汽车驶入了县城。

他们是来验收“净化”成果的。

负责人推开车门,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准备迎接一个“井然有序、思想统一”的教育环境。

然而,当他们到达学校时,却发现操场上空无一人。

陪同的杨校长面色平静,只说了一句:“请跟我来。”

汽车绕过学校,开向了城郊的晒谷场。

车还没停稳,督导组的负责人就愣住了。

只见巨大的晒谷场上,站满了黑压压的孩子,从几岁到十几岁,至少有数百人。

他们没有喧哗,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站着,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块粗糙的木板。

木板上,是用最原始的炭笔写下的公式和定律。

“那是什么?”一位督导组成员喃喃自语。

负责人立刻命令随行的技术员放飞无人机。

随着无人机缓缓升空,传回的航拍画面让车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在那片由数百名孩子组成的人群背后,在广阔的黄土地上,由金黄的玉米粒和洁白的石子构成的巨大字样,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

“我们要学微积分”。

这七个字,像一句来自大地深处的呐喊,充满了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