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干在城破后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自焚殉国,也有人说他隐姓埋名逃往江南。但他在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出现,就是陪着冉智走出邺城皇宫,向燕军投降。
2. 血脉暗流
投降后的冉氏家族,开始了在异族政权下小心翼翼的生存。根据二十世纪末在河南偃师出土的冉华墓志,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并没有立即消亡,而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延续着血脉。
冉叡,冉闵的幼子,在城破时年仅十岁。他被送往燕都龙城,封为散骑常侍、海冥县侯。这个聪慧的少年很快学会了在权力夹缝中生存的智慧。他从不与人争执,见到鲜卑贵族总是恭敬有加,甚至主动学习鲜卑语言和习俗。
“我们要活下去”,他曾对年幼的侄子冉兴说,“只有活下去,才对得起你祖父流的血。”
冉兴在冉叡的庇护下长大。他继承了祖父冉闵的高大身材,却选择了与祖父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当北魏统一北方后,他敏锐地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拓跋焘的赏识,官至安远将军,封蒲阴伯。
太武帝一次偶然问起他的家世,冉兴坦然承认:“臣乃冉闵之孙。”
出人意料的是,拓跋焘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赞叹道:“冉闵虽是敌国君主,却不失为一代豪杰。”
到了冉雅这一代,冉氏家族已经在北魏站稳脚跟。他官至征虏将军、怀州刺史,封北平侯。墓志记载他“性刚直,善抚士卒”,俨然重现了先祖的将帅之风。但在政治立场上,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的中立,从不参与朝中的权力斗争。
冉华的墓志是最令人感慨的。这位冉闵的玄孙逝于公元524年,官至镇远将军、射声校尉。墓志上用恭整的楷书写着:“其先魏郡内黄人,祖兴,安远将军、蒲阴伯;父雅,征虏将军、怀州刺史、北平侯。”
值得注意的是,墓志中明确记载其高祖为“闵”,却绝口不提冉闵的帝王身份。这个细节透露出冉氏后代在政治上的谨慎——他们既不愿完全割断与显赫先祖的联系,又要在新的朝代中小心规避前朝的政治风险。
3. 消隐于史
公元524年之后,冉华的儿子们逐渐离开了权力中心。其中一支迁往河东,另一支则回到了祖籍魏郡。他们不再出任重要官职,而是转为地方豪强,最后彻底融入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