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辩论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外道们最终心悦诚服,纷纷向鸠摩罗什顶礼。罽宾王大喜,当即赐予“外国最上等的供养”——包括金缕袈裟、七宝钵盂和经书千卷。
公元356年,十二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返回龟兹。途经沙勒国(今新疆喀什)时,在此停留一年。这段经历成为他修行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沙勒国的一座寺院中,发生了一件影响罗什终身的“顶钵事件”。当时,寺中供奉着一尊相传为佛陀用过的石钵。按照惯例,路过僧人都要试顶此钵,以测修行。
鸠摩罗什初顶此钵时,觉得轻如鸿毛,行走自如。然而当他心中升起“我竟能顶起圣钵”的念头时,石钵突然变得沉重无比,最终坠地。这一经历让他顿悟:“万法唯心,境随心转”的真理。顶钵时的心理变化导致钵的重量随之改变,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心念对物质的影响,进一步领悟佛法深意。
当晚,鸠摩罗什在禅修中深入思惟:“钵本无轻重,因心有分别;法本无高下,因识生执着。”这一领悟使他从此特别重视心性修养,也为日后弘传般若空义埋下种子。
在沙勒期间,三藏沙门喜见特别赏识罗什的才华,向国王建议:“此沙弥虽幼,智慧深远。请王设会,令其升座说法,一可激励国内僧众,二可示好龟兹王室。”
国王采纳建议,特设盛大法会,请鸠摩罗什升座讲授《转法轮经》。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在法座上从容不迫,将这部重要的初转法轮经典讲得深入浅出,连当地的老比丘都深受启发。
沙勒国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文化多元,学术繁荣。鸠摩罗什在此不仅精研佛典,更广泛涉猎外道学问。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译经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师从多位学者,系统学习四吠陀:
《梨俱吠陀》(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