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司马氏专权时期:抗争与绝响(249-262年)
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政治环境急剧恶化,对亲近曹魏的士人造成巨大压力。
嘉平三年(251年) 司马懿欲征辟嵇康为幕僚,嵇康避之河东,拒绝出仕。显示其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立场。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举兵讨司马师。有传言称嵇康欲响应,被山涛劝阻。
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 因山涛举荐,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吏部郎山涛(巨源)即将升迁,举荐嵇康接替其职位。嵇康愤而写下了着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明确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并列出自己不能出仕的“七不堪”和“二不可”。这封书信不仅是与友人的绝交书,更是一篇公开的政治宣言,标志着他与司马氏集团的彻底决裂。
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的心腹谋士、贵公子钟会慕名前来拜访。时嵇康正与向秀在树下锻铁,“扬槌不辍,傍若无人”,良久不与之交一言。钟会悻悻欲去,嵇康讥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由此,钟会深恨嵇康。
景元四年(263年) 好友吕安被其兄吕巽(与司马昭关系密切)诬告“不孝”。嵇康仗义为吕安作证,触怒司马昭。钟会趁机进谗,指嵇康“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且曾欲助毋丘俭,力劝司马昭诛杀嵇康以正风气。嵇康入狱后,京师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此举反而加剧了司马昭的杀心。
临终奏《广陵散》:在洛阳东市(今河南偃师市首阳山南)刑场,嵇康神色自若,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曲毕,慨然长叹:“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卒:从容就义,时年四十岁。海内士人,莫不痛惜。
四、身后
托孤山涛:嵇康临刑前,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将十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绝交的山涛。山涛不负所托,悉心抚养,并在嵇绍成年后举荐其入仕。
嵇绍后官至侍中。在“八王之乱”的荡阴之战中,为保护晋惠帝司马衷,血溅帝衣而死,成为忠君的典范。晋惠帝感叹:“此嵇侍中血,勿浣也。”
后世影响:嵇康的哲学着作(如《声无哀乐论》、《管蔡论》)、诗文(如《幽愤诗》)和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追求,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士人精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气节与风骨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