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奉天殿。
往日庄严肃穆的朝堂,此刻已乱作一团。龙椅空悬,象征着权力的真空。年轻的郕王朱祁钰,被孙太后紧急推至前台,坐在御座之侧设置的珠帘之后,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惊惧与茫然。他只是一个安享富贵的亲王,何曾想过要面对如此塌天之祸?台下,百官聚集,却是哭声一片。须发皆白的老臣捶胸顿足,哀叹国运;一些官员面如土色,瑟瑟发抖,仿佛瓦剌的铁骑下一刻就要踏破京城。绝望和失败主义的情绪,如同浓雾般弥漫在整个大殿。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侍讲徐珵(即后来的徐有贞)整理了一下衣冠,出列奏对。他素以知晓天文星象自诩,此刻,他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显得沉着有力:
“太后,郕王殿下,诸位同僚!臣夜观天象,稽考历数,帝星晦暗,荧惑入南斗,此乃天命已去,大凶之兆也!天命已去,唯有南迁,方可保全宗庙社稷,延续国祚。当年宋室南渡,亦保有江南百五十年基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速决之!”
这番“天命南迁”的言论,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立刻在恐慌的朝臣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附议之声四起。“徐侍讲所言极是!”“京城断不可守!”“应速往南京,以图后举!”
南迁,似乎就要成为朝廷的定策。若果真如此,大明将重蹈南宋覆辙,放弃北方半壁江山,历史或将改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荒谬!”
就在此时,一声如同黄钟大吕般的断喝,压过了所有的嘈杂与哭声。声音洪亮、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震得整个奉天殿都为之一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兵部左侍郎于谦,已然大步跨出文官班列,立于丹墀之下。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因连日劳累而清瘦,但那双眼睛却燃烧着灼人的火焰,扫视着那些主张南迁的官员,目光锐利如刀。
他面向珠帘后的孙太后和郕王,以及满朝文武,声如洪钟,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倡议南迁者,当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