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冬小麦后,不种御麦,改种红薯或者土豆。
它们产量高,能饱腹,而且红薯藤还能喂猪。
等八月份收了红薯或土豆,赶紧种上一茬豆子。
豆子这东西好,它的根瘤能肥田,等于给土地加了餐,歇了力,来年再种麦子劲儿更足!
这套模式重在粮薯豆结合,用地养地,确保高产的同时不让土地变得贫瘠。”
春芽端茶水,喝了一口,润润嗓子,接着说:
“第二,新作物育种与扩繁基地,约种800亩,选择灌溉条件好、管理方便的地块。
这部分地是专门用来保证红薯、土豆和御麦的优良种源。
四百亩地,用于御麦制种。
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穗大匀称的玉米棒子单独杂交育种、收获、晾晒、储藏,作为明年推广的优质种子。
两百亩地,用于红薯高产育苗。
专门挑选那些长得顺溜、个头均匀、没有伤疤的红薯作为“母薯”,精心培育,为明年提供大量健壮的红薯藤秧。
两百亩地,用于土豆种薯繁殖。
同样挑选品相最好的土豆,采用切块育苗,确保种薯不退化,产量有保障。
第三, 传统作物保障与轮作区,约800亩,土质稍次或位置偏远的地块。
这部分地主要种植黍米(小米)、高粱、豆类(绿豆、红小豆等) 这些百姓日常离不开的传统作物。
一是保证作物多样性,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与高产示范区进行轮作倒茬。
比如,今年种高粱的地,明年可能就换成种玉米,避免同一块地年年种一样的东西导致病虫害加剧或地力下降。”
春芽对管事们解释:“地跟人一样,总吃一样东西也会腻,会生病。
咱们得给它换换口味。”
众人赞同的纷纷点头。
有道理,说的太在行了!
春芽继续最后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