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总是与最高权限标识相关联,周围环绕着胚胎源质纯化生命摇篮原型Ω级能量节点等令人费解又心悸的词汇。所有的数据流,无论起始于哪个看似无关的领域——能量调度、基因刑期匹配、甚至是某些奢侈品纹样的能量共振研究——其最终的流向,经过层层追踪和逆向推导,都隐隐指向同一个地方:基因银行地下极深处,一个被多重物理和信息屏障隔绝的、需要特殊动态密钥才能访问的绝密区域。
。
那里是这一切的起点吗?是母亲设计理念被扭曲的根源?还是......终结这一切的关键?
目标开始清晰,但依旧笼罩在浓雾之中。她需要更精确的坐标,需要了解其内部结构。
又是一夜不眠不休的筛选、破译与三维建模。
她将那些破碎的结构图碎片,如同拼图般,根据其边缘的接口标准、能量管道的规格型号、甚至建筑材料反射率的细微差别,一点点拼接、校准。她同时运用顾夜寒数据碎片中的建筑结构特征库进行比对,再利用母亲设计中的美学密码——那些隐藏在藻井纹样、莲花轮廓中的比例关系,去校验拼接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是对耐心、洞察力和两种不同知识体系融合运用的终极考验。
当天边即将再次泛起鱼肚白,模拟窗外透入第一缕微弱的晨曦时,林蔷薇布满血丝的双眼,终于死死盯住了主光屏上,刚刚完成最后一块碎片拼接的三维结构图。
那是一个......无法用常规建筑学理解的空间。
它像一个巨大生物的巢穴,又像某种神圣与亵渎交织的宗教祭坛。无数粗壮的、闪烁着铂金冷光的神经索与能量管道,如同活体藤蔓般,缠绕、盘结成一个巨大的、搏动着的核心。管道表面,隐约可见被扭曲、异化的敦煌飞天纹样,那些原本曼妙的身姿,此刻如同在能量流中痛苦挣扎。
而在那个核心的最中央,一个熟悉的、残破的生命信号,被无数细小的管线如同寄生般缠绕、刺入,微弱,却顽强地闪烁着。
坐标,锁定。
结构图,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