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走私帝国的冰山一角

“利刃”小队布下的天罗地网开始收紧,目标明确指向柳如薇和钱卫东。货轮终于悄无声息地抵达预定海域,与一艘前来接应的、涂装与民用船只无异的国产新型综合补给舰在夜色中完成了人员和关键设备的快速转移。海风带着咸腥气,吹不散队员们眉宇间的凝重。真正的战场,从波诡云谲的公海,转向了暗流汹涌、霓虹闪烁的天南市。

小队并未大张旗鼓地进驻龙组在天南的公开或半公开据点,那无异于告诉对手“我们来了”。在“泰山”的远程精密协调下,他们化整为零,如同水滴汇入江河。龙渊和冷锋以某跨境投资公司高管身份,搭乘最早一班民航头等舱抵达;墨羽、林风等技术骨干则混杂在旅游团中,通过海关电子通道悄然入境;石罡、影刺等人则借助其他保密渠道,如同幽灵般潜入。最终,所有人汇聚于一个早已准备好的、位于市中心CBD核心区某甲级写字楼高层的安全屋。这里对外挂牌是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业务不明的“离岸咨询公司”,内部却拥有独立电源、最高等级的通讯屏蔽、反监听反监控设备,以及足以应对突发危机的防御工事,是“利刃”小队在天南市的临时神经中枢和坚固堡垒。

指挥中心在二十四小时内迅速重建,规模虽不及货轮,但更加隐蔽、高效。巨大的曲面屏取代了之前的拼接屏,实时显示着天南市的电子地图、重点目标动态和数据流。龙渊和冷锋立刻下达指令,针对柳如薇和钱卫东的深度监控全面启动,同时,对之前发现的几条线索进行并线侦查,力求尽快撕开“暗影”集团走私网络那层坚固的外壳。

第一条线:紧盯钱卫东,深挖内部鼹鼠。

对钱卫东的监控由墨羽和林风远程主导,配合总部内部绝对可靠、由“泰山”直接指挥的纪检及内卫部门,进行了一场极其隐秘的“内部排雷”手术。

钱卫东的背景被以最高权限翻了个底朝天。四十五岁,龙组总部后勤保障部物资统计科副科长,工龄二十年,履历平平无奇,年度考核永远是“称职”,人际关系简单到近乎透明,唯一的嗜好是钓鱼和收集邮票,在同事眼中是个与世无争、甚至有些沉闷的老好人。

然而,深度审查如同显微镜,总能照见隐藏在平凡下的褶皱。首先,是他的家庭财务状况。他的妻子是一名普通的区重点中学语文教师,儿子目前在英国一所排名靠前、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攻读金融硕士。以其家庭明面收入,支撑儿子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堪称捉襟见肘。但进一步的秘密调查发现,钱卫东妻子名下,三年前全款购入了一套位于京城五环外、当时市值近千万的商品房,购房款来源模糊,银行流水显示为一笔来自南方某小镇、名义上的“家族拆迁补偿款”,但追溯该款项源头却困难重重,疑似经过精心设计的多层洗白。其次,墨羽通过深度分析钱卫东近三年的所有网络行为日志,发现他除了那次异常访问会议信息外,还曾多次在深夜非工作时间,使用单位配发的、安全等级较低的办公电脑,频繁访问几个境外的集邮论坛和钓鱼爱好者网站。这些访问本身看似无特别,但墨羽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中一次访问后产生的临时系统文件缓存碎片中,成功还原出一段被彻底删除的、字符排列结构与高波使用的“死信投递”编码方式存在高度相似性的乱码片段。

“钱卫东很可能不仅是简单的传递手,”墨羽指着分析报告,语气肯定,“他或许也承担着一定的信息接收或初步解码功能。他与高波之间,极可能存在一套基于日常爱好(如特定的集邮信息交流、钓鱼地点坐标)作为伪装的简易密码本或编码规则。”

林风则协调内卫,对钱卫东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最高级别的秘密行为监控。他们发现,钱卫东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隔三到四天,会在下班回家途中,绕道去离家两公里外的一个老式报刊亭,购买一种名为《邮海拾珍》的、发行量很小的专业集邮杂志。监控小组设法在报刊亭每日关门盘货后,秘密接触并快速检查了被钱卫东购买过的杂志的剩余存刊,惊人地发现,在其中某一期的中缝广告栏极其不起眼的空白处,有用极细的针尖精准刺出的、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微小孔洞,这些孔洞的排列组合方式,经过初步分析,呈现出非随机的规律性!

这是一种非常原始、古老,但在特定环境下极其有效且难以被电子监控发现的物理“死信投递”!信息由钱卫东定期取出,他可能利用其与高波约定的密码本进行初步解码,再将解码后的、更明确的情报指令,通过内部系统(如查看特定会议信息触发下一步)或其他更为隐秘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个环节,比如……柳如薇。

“拔出萝卜带出泥,”冷锋看着监控画面中钱卫东那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看似憨厚的背影,眼神冰冷,“看来,龙组内部的清理整顿,也必须同步提上日程了。但现在动他,还为时过早,必须确保能通过他,钓出后面更大的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