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后世的震撼。

“致敬傅将军!他的隐退不是逃避,是另一种形式的奉献!”

“强烈要求将傅水恒的精神和思想写入教材!我们的孩子需要知道这样的价值观!”

也有不同的声音,但很快被主流情绪所淹没:

“战时英雄,战后谈和平?是不是有些太过理想化了?”

“现在公布这些,是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

然而,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深层次的震撼与感动。这种感动,并非源于对赫赫战功的崇拜,而是源于对一种极致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的共鸣。傅水恒的选择——在权力的巅峰主动退隐,为了一个理念而甘愿自我放逐——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惊心动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不慕名利”,何为“功成不必在我”。

这种情感上的冲击,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

各大书店里,与傅水恒相关的传记、军事历史着作,即便是那些学术性极强、以往乏人问津的大部头,也被抢购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仍供不应求。许多城市的图书馆,设立了傅水恒文献专架,前来查阅、抄录的人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

民间自发组织的纪念和研讨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大学校园里,历史系、哲学系、社会系的学子们组织了多场主题读书会和辩论会,讨论“傅水恒精神”的当代意义。学生们激辩着英雄的定义、和平的代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宏大命题。傅水恒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思想的源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池溪村,这个昔日宁静的小村庄,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学者、好奇的民众,乃至一些身着旧式军装、神情肃穆的老兵,络绎不绝地涌入。村民们从未想过,那个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平和得像一泓秋水的老人,竟然有着如此显赫的过去和如此沉重的背负。他们向访客们回忆着与“傅老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如何用草药给村里的孩子治病,如何在农忙时帮劳力不足的家庭收割稻谷,如何在夏夜的打谷场上,听着蛙鸣,望着星空,偶尔会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

一位名叫李秀英的老奶奶,抹着眼泪对摄像机说:“他常跟我说,‘阿婆,这太平日子,真好,要惜福。’我那时候不懂,只觉得他是个有见识的先生。现在才明白,他这话里,有多少我们想不到的分量啊……”

这些来自最基层的、朴素的证言,与信件中高远的思想相互印证,使得傅水恒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也使得他的隐退更具悲剧性的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