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太守府,李砚心中五味杂陈。太守额外添粮,又赠密信,看似雪中送炭,可李砚深知,这背后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有些刺眼,却驱不散他心中的阴霾。
回到粮车旁,刘三、马五已在等候。李砚将太守额外添粮及赠送密信之事简要告知二人,二人皆是一脸惊讶。
“先生,这太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突然添粮,还送这么重要的密信。”刘三挠了挠头,满脸疑惑。
马五则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先生,我看太守此举,一是为了让您在王爷面前替他儿子美言,二嘛,或许也是想借您之手扳倒周明。毕竟周明与炎国私通,对宁州乃至整个靖安国来说,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李砚点了点头,说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不管太守出于什么目的,这密信我们都要妥善保管,它或许能成为我们扳倒周明的关键证据。至于这额外的五百石粮食,我们更要仔细清点,确保没有问题。”
“是,先生!”刘三、马五齐声应道。
不多时,太守安排的王主簿带着人将额外的五百石粮食运了过来。李砚让孙六带着几个辅兵逐车清点,他自己则在一旁仔细观察。只见那粮食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确实是去年秋收的新米。但李砚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有时候表象往往具有欺骗性。
“孙六,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掺杂陈粮或者其他杂质。”李砚叮嘱道。
“是,先生!”孙六应了一声,便更加仔细地检查起来。他抓起一把粮食,放在手心反复揉搓,感受着粮食的质感,又凑近闻了闻,确认没有异味。然后,他从每车粮食中都取出一些样本,装入袋中,准备稍后进行更细致的检查。
就在孙六检查粮食的时候,李砚与护送粮队的二十名士兵交谈起来。这些士兵身材魁梧,眼神坚定,看起来确实可靠。李砚详细询问了他们沿途可能遇到的风险点。
“李公子,这青川河沿岸可不太平。芦苇丛中时常有小股流寇出没,专盯着过往的商队和粮队。而且,听说最近周明的人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恐怕会对粮队不利。”一名年纪稍长的士兵说道。
李砚微微皱眉,问道:“那你们可有应对之策?”
另一名士兵接口道:“公子放心,我们熟悉这一带的地形,知道哪些地方容易设伏。我们可以提前派人侦查,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也好早做准备。”
李砚点了点头,说道:“好,那就辛苦你们了。此次征粮任务重大,关乎着前线将士和后方百姓的生死存亡,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公子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保护粮队安全!”士兵们齐声说道,声音坚定有力。
交谈完毕,李砚又来到正在检查粮食的孙六身边。此时,孙六的脸色有些凝重。
“先生,发现问题了?”李砚心中一紧,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