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赵统张遵灵活游击 魏国北疆顾此失彼

轰隆隆!一阵沉闷的巨响伴随着漫天的烟尘,前方道路被滚木礌石彻底堵死!

“不好!有埋伏!”

徐质话音未落。

呜——!凄厉的号角声撕裂了山谷的宁静!紧接着,两侧密林中,箭矢如同疾风暴雨般倾泻而下!魏军猝不及防,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响成一片。

“不要乱!结阵!防御!”徐质挥舞着长刀,声嘶力竭地试图稳住阵脚。

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和惊天动地的喊杀声,赵统亲率他那五千养精蓄锐已久的汉军铁骑,自魏军混乱的后方(他们回援的方向)猛冲而来!阳光照耀下。

汉军的玄甲反射着冰冷的光芒,锋利的环首刀划出死亡的弧线。

“赵”字大旗迎风招展,赵统一马当先,手中龙胆枪如蛟龙出海,所过之处,魏军纷纷毙命。五千铁骑化作一柄巨大的、高速旋转的尖刀,狠狠楔入徐质大军的侧后。

魏军本就被伏击打得晕头转向,此刻腹背受敌,又是在狭窄地形遭遇最恐怖的骑兵冲击,瞬间崩溃!

兵败如山倒!魏军士卒丢盔弃甲,互相践踏,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徐质纵使勇猛,砍翻了数名冲近的汉骑,也无力回天。

他的战马被流矢射中,将他掀翻在地,幸得亲兵拼死相救,才抢过一匹无主战马,在乱军之中狼狈不堪地杀出一条血路。

落马坡一役,成了徐质的噩梦。两万大军,死伤枕藉,被俘、逃散者不计其数。

徐质最终只收拢了不足万人的残兵败将,惶惶如丧家之犬,退守到范阳郡城,紧闭城门,再也不敢轻言出战。东南一路威胁,被赵统以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和伏击战彻底瓦解。

就在徐质在落马坡惨遭伏击的同时,东线的曹训、曹羲率领的三万大军,终于磨磨蹭蹭地抵达了上谷郡西面的雄关——西关之下。

西关,扼守进出上谷郡西部的咽喉要道,地势险峻,城防经过张遵的加固,已非昔日可比。曹氏兄弟远远望去,只见关上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守军士气高昂,显然早有准备。他们尝试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被关上滚木礌石、密集的箭雨和守军顽强的反击打了回来,徒增伤亡。

“这张飞之孙,倒有几分乃祖的悍勇!”

曹训望着巍峨的关墙,眉头紧锁。他本指望徐质能迅速扫荡后方,与自己形成夹击之势,却迟迟不见东南路有捷报传来,反而隐隐有不好的预感。

张遵坐镇关上,指挥若定。他将新降士卒中的精壮与部分老兵混编,充分利用关隘地利,防御得滴水不漏。

每当魏军攻势稍歇,他便组织小股精锐,在夜色或雾气的掩护下出关袭扰,焚烧魏军营寨粮草,搞得曹军日夜不宁,疲惫不堪。十余日过去了,三万大军被牢牢钉死在西关坚城之下,寸步难进,锐气尽丧。

就在曹训、曹羲对着西关一筹莫展,进退维谷之际,一个如同惊雷般的噩耗终于传来:徐质两万大军在落马坡遭赵统主力骑兵伏击,折损过半,现已败退范阳!

这个消息对于曹氏兄弟而言,无异于五雷轰顶!徐质败了?败得如此之惨?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赵统那支恐怖的、击败了徐质两万人的青州兵主力,已经腾出手来!

他们随时可能出现在西关战场,出现在自己这支攻城受挫、师老兵疲的大军背后!

一股刺骨的寒意瞬间席卷了曹军大营。曹羲脸色煞白,声音都带着颤抖:

“兄长!大事不妙!赵统骑兵若至,与关上张遵内外夹击,我军……危矣!”

曹训也是面如死灰,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恐惧和疲惫的脸孔。

攻城十余日,士气早已低落,如今后方最大的依仗徐质惨败,赵统骑兵的阴影如同利剑悬于头顶。

“撤!立刻撤军!回右北平!”

曹训几乎是吼叫着下达了命令。什么收复上谷,什么建功立业,此刻都比不上保全这三万大军重要。

一旦被赵统的精锐骑兵咬住,后果不堪设想!

撤退的命令一下,魏军营中顿时一片混乱。攻城器械也顾不得焚烧或带走,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拔营,唯恐落在后面成为汉军铁蹄下的亡魂。

来时浩浩荡荡的三万大军,退时却如潮水般仓惶东遁,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只留下满地狼藉和西关城头汉军震天的欢呼与嘲讽。

至此,魏帝曹芳精心策划、寄予厚望的三路(实为两路)围剿,以东南路徐质全军覆没、东路曹氏兄弟仓惶败退而彻底告终。

赵统、张遵这对年轻的蜀汉将星,凭借过人的胆识、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在敌国腹地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辉煌战绩。

上谷郡的汉帜,在盛夏炽热的阳光下,猎猎飘扬,映照着曹魏北疆更加深重的忧虑与耻辱。而“赵统游击”之名,已如同塞外的风,迅速传遍天下,令魏廷震恐,让汉室振奋。

北疆的烽烟,远未平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