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的死,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连串剧烈的连锁反应。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刚刚称帝的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更为了夺回荆州,倾尽蜀汉举国之力,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最终却以蜀汉的惨败收场。

蜀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成为继荆州丢失后,蜀汉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断绝了蜀汉短期内收复荆州的可能。

后主刘禅在位时,曾对一批蜀汉功臣进行追谥,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这一谥号,历来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缪”应为“穆”,若如此,“壮穆”便是美谥,是对关羽功绩的肯定;但更多的观点则认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谥。按照古代谥法,“武而不遂曰壮”,意思是有领军作战的能力,却没能取得成功;

“名与实爽曰缪”,是说名声与实际不符。前一个字尚且肯定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后一个字则直言不讳地批评关羽名不副实,大有将丢失荆州的责任归咎于他之意。

若将丢失荆州的责任完全算在关羽头上,显然有失公允。荆州地处要冲,曹魏对其虎视眈眈,东吴更是蓄谋已久,此地风云剧变,本就是多方势力博弈下的必然结果。

关羽在荆州的经营,固然存在刚愎自用、对江东防备不足等问题,负有一定责任,但整个刘备集团在战略规划、外交协调以及对荆州的整体布防上,也存在诸多失误。

然而,无论责任如何划分,荆州的丢失,对整个刘备集团乃至蜀汉政权来说,都是致命的创伤。

蜀汉从此失去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基础,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宏伟蓝图,变得遥不可及。

蜀汉“汉室可兴”的最终目标,也随着荆州的丢失,变得越来越渺茫,三国的历史走向,就此愈发清晰地朝着鼎足而立、长期对峙的方向发展。荆州的破碎棋局,关羽的末路悲歌,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