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下)

鼎峙之际的战略迷局:刘备“翻飞梁益”时期的辉煌与隐忧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火光,不仅烧断了曹操一统江南的野心,更熔铸了孙刘联盟的根基。

此后十余载,刘备集团从寄人篱下的漂泊势力,一步步夺荆州、取益州、定汉中,迎来“翻飞梁益”的巅峰时刻。

然而,当后世追忆这段霸业崛起之路时,往往易被表面的荣光遮蔽深层的危机——伐吴之举在政治立场上的无大错,终究无法抵消刘备在战略决策层面的一连串重大失误。

短短三年间,蜀汉的疆域版图大幅缩水,久经战阵的精兵强将折损过半,新生的政权骤然陷入存亡攸关的险境。

这绝非“德薄”与“德厚”所能简单概括,而是刘备在战略抉择的远见、政治手腕的圆融上存在明显缺憾,最终在巅峰之上埋下了倾覆的伏笔。

刘备死后,素有“楚之良才”美誉的长水校尉廖立,曾对其整体战略作出振聋发聩的批判:

“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合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

这番言辞犀利的评价,精准戳中了刘备在“翻飞梁益”阶段遭遇的三次致命危机,每一次都险些将其毕生经营的事业推向绝境。

建安十九年(214年)底,益州初定的喜悦尚未消散,荆州的风波已骤然袭来。孙权以“赤壁之战后荆州当归吴”为由,向刘备索要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遭拒后直接派遣吕蒙率军强行攻取。

一时间,孙刘两军在荆南剑拔弩张,对峙近一旬之久,昔日并肩抗曹的盟友转瞬成兵戎相见的仇敌。

就在双方即将展开大规模厮杀之际,北方传来曹操挥师征讨汉中的急报——汉中乃益州门户,若被曹操占据,蜀中便无险可守。腹背受敌的刘备被迫妥协,与孙权约定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归吴,南郡、零陵、武陵归蜀。

这场因三郡归属引发的危机虽暂告平息,却让孙刘联盟的裂痕彻底暴露,更让刘备错失了优先夺取汉中、稳固益州根基的最佳时机,徒然耗费了兵力粮草,最终只换来一个脆弱的平衡。

危机的余波尚未平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平定汉中后,并未止步,而是派遣夏侯渊、张合率军南下,直逼巴郡。

张合一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宕渠(今四川渠县)——此地乃是连接荆州与益州的交通要冲,一旦失守,两大板块便会被拦腰截断。消息传至成都,蜀中上下人心惶惶,“一日数惊”,刘备集团几乎面临“丧一州”的绝境。

危急关头,刘备急调张飞率军前往抵御,两军在宕渠相持近两月,张飞凭借地形之利,设伏大破张合,才勉强将曹军逐出巴郡。

这场胜利虽暂时稳住了局势,却也暴露了刘备战略布局的致命漏洞:此前因与孙权争夺荆南而忽视汉中防务,导致曹操轻易得手,若非张飞力挽狂澜,蜀汉的基业或许早已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