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东部隐患彻底消除
建兴三年(225)的十二月,蜀地的风裹挟着南中的气息,吹过诸葛亮凯旋的征途。
自南中大胜归来,回成都的路漫长而颠簸,可诸葛亮的思绪,早已越过蜀地的山峦,飘向了江东。
他坐在四轮车上,身影被夕阳拉得修长,眼神深邃,开始思索下一个关键布局——派谁前往江东,与东吴修订盟约,彻底稳固这至关重要的盟友关系。
时间回溯到建兴元年冬季,邓芝曾肩负使命出使江东。
彼时,他凭借着智慧与口才,好不容易达成了蜀吴双方重结盟好的目标,让两国关系从剑拔弩张走向了互通往来。
然而,好景不长,蜀汉很快得到消息,孙权竟暗中与曹魏进行和谈。这一消息如同一道惊雷,让刚刚缓和的蜀吴关系再次变得严峻起来。
于是,建兴二年(224),邓芝再次踏上了前往江东的路途,此次的目的是“重结盟好”,旨在进一步强化蜀吴之间的盟友关系。邓芝抵达江东后,便就东吴与曹魏密谈之事,与孙权展开交涉。
孙权面对邓芝的质问,打起了“太极”。他解释道,东吴境内山越人作乱,长江防线的军队大多被调去平叛,原本十分担心曹丕会趁机发难,可没想到曹丕却主动向东吴求和,所以东吴才暂且虚与委蛇。
最后,孙权还补充说,其实东吴也很担心与曹魏的接触会引起蜀汉的猜忌。
明眼人都看得出,孙权这套说辞不过是糊弄之语。但邓芝也只能顺着台阶下,毕竟,蜀吴两国从几年前那种不共戴天的仇恨,发展到如今互通来使、缔结盟好的局面,实在是来之不易。
在国与国的外交舞台上,从没有真正的谦谦君子,擅长权术的孙权更是如此。诸葛亮对此看得十分透彻,他清楚地知道,孙权手中对蜀汉最具威胁的一张底牌,便是南中。
孙权将刘阐任命为“益州刺史”,并安置在交、益交界处,其用心昭然若揭,就是想利用刘阐(刘璋之子)的影响力,来扩大南中地区的叛乱,以此牵制蜀汉。
诸葛亮明白,要打破这种局面,军事征伐是关键。于是,他亲自率军南征。在南征之战中,当初那个手持孙吴大印、在南中地区兴风作浪的“永昌太守”雍闿,在战役中丧命。
随着南中被彻底平定,刘阐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孙权见状,便将刘阐召回建业,任命他为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