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新君面前,堆着一大堆棘手事儿。可他既无得力干将,又缺主政思路,只能对老臣们组成的辅政班子言听计从。
曹丕临终前,给曹叡指定的辅政班子,以中军大将军曹真为首,搭配上一年才提拔进军事核心层的领军大将军陈群(此前为侍中、尚书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此前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陈群和司马懿,分别出自颍川、河内的士族大家,政治立场属于曹操晚年最猜忌提防的故汉清流党。
这帮人,政治上拥汉却不拥曹。陈群本是刘备的豫州别驾,司马懿一度装病,拒绝曹操的征辟,两人都是迫不得已才入曹营,打心底里反对曹操“无问盗嫂受金”、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建安初年,曹操“挟天子”以图恢复汉室,清流派还能积极支持他的统一事业。可到了建安末年,曹操与汉室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加“九锡”之后,清流派就陷入了艰难抉择——曾经号召大家合力复兴汉室的带头大哥,自己先“叛变”了,这可如何是好?
其中,与曹操私人关系深厚的,选择消极对抗:荀彧饮药自尽;钟繇虽不背反曹,却提拔鼓吹反曹的魏讽,最终引发叛乱。
另一批少壮派中的极端分子,则策划了建安末年的一系列武装叛乱,像邺城的魏讽集团、许都的吉本集团、宛城的侯音集团等。
还有一批“大滑头”,积极靠拢、支持曹丕。他们一边装模作样支持曹丕篡汉,另一边又怂恿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为更多清流派同党打开把持朝政的大门。
陈群、司马懿,就是这类“滑头”的代表,他们和曹丕私人友谊深厚,政治立场却与曹丕完全不同。
只有名义上居首辅之位的曹真,政治立场绝对忠诚。他是曹操的异姓养子,与曹丕一同长大,也是曹操军事核心团队谯沛帮的代表。他长期统领曹魏精锐的虎豹骑,还曾随曹操取汉中。
西线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危急时刻,夏侯渊的参谋长(司马)郭淮擅自组织众将,推选张合暂代主帅。
向来疑心重的曹操,一边亲自赶赴汉中指挥,一边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与张合搭档,曹真由此成了曹魏西部战场事实上的一把手,连张合、徐晃等老将都受他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