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信息,无论多重要,都不能脱离整体基本面背景。”韩风在交易日志中记录着观察心得。他决定采取分批建仓的策略,先在回调时轻仓做多,但将止损设得很近,准备随时调整方向。
随后的两个交易日,豆粕行情陷入了震荡。虽然USDA报告的数据依然利多,但市场似乎更关注国内疲弱的需求和即将到港的大豆。韩风注意到,论坛上对USDA报告的讨论热度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内供需的担忧。
“信息的权重会随时间衰减。”韩风总结道,“特别是对于那些一次性冲击型的信息,其影响力往往在最初的一两个交易日内达到高峰,然后迅速衰减。”
基于这个认识,韩风在豆粕震荡的第二个交易日平掉了大部分多单,虽然盈利不大,但成功规避了随后的回调。这次交易让他对信息权重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要判断信息的重要性,还要判断其影响力的持续时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韩风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不同类型信息的影响力模式。他发现,像USDA报告这样的短期冲击型信息,其影响力衰减很快;而像国内供需结构变化这样的趋势型信息,其影响力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会不断自我强化。
“判断信息权重的核心,在于区分它是趋势的开始,还是趋势中的浪花。”韩风在笔记中写道。
十一月中旬,韩风遇到了一个实践这一理念的绝佳机会。当时,市场传言某大型油厂因设备问题停机,豆粕供应可能受到影响。这是一条典型的短期冲击型信息,盘面也确实出现了脉冲式上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韩风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不会改变整体供应宽松的格局。他不仅没有追多,反而在冲高时轻仓试空,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二天,随着“停机检修很快完成”的消息传出,价格迅速回落至起涨点。
“信息的权重,不在于它听起来多重要,而在于它实际对供需平衡表的影响有多大。”韩风在复盘时写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风对信息权重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他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和评估体系,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照影响力大小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