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子,舍不得也得往前看。”林薇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新超市规划图”,图纸上用彩色铅笔标了分区——绿色是粮油区,黄色是零食区,蓝色是日用品区,角落里还画了个小方框,写着“便民服务角,放桌椅和热水壶”,“咱们新超市有三百多平米,是老地方的三倍,以后大米能堆成垛,零食能分口味摆,顾客找东西方便,咱们盘点也省事。”她顿了顿,想起什么,又补充道,“这分区是我跟楚瑶去年去市里考察时学的,人家大超市都这么弄,咱们也跟跟新潮流。”
楚瑶从包里掏出张订单,扬了扬:“我联系了市里的速食供货商,以后咱们能进方便面、火腿肠,还有包装好的馒头和包子,针对周边工厂的工人卖——他们下班晚,没时间做饭,这些肯定受欢迎。我还跟供货商谈了,首批货能先付一半钱,减轻咱们的压力。”
王素芬拿着个真空包装袋,里面装着两个茶叶蛋,递到大家面前:“等新超市开了,我听你们的,把茶叶蛋装成这样的真空包装,不光在店里卖,还能给周边工厂供货,让工人带回去当早餐。我这几天试了好几种包装方法,就这个最不容易碎。”
小李把老超市的旧算盘装进包里,算盘珠碰撞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响:“新超市买了计算器,但这个算盘我得带着,留个念想。以后算账快了,咱们也能多腾出时间招呼顾客。”
赵金凤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心里的不舍淡了些。她走到收银台后,摸着手感光滑的台面,想起刚开超市时,宋卫国熬夜钉收银台,手指被钉子扎破了,还笑着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聚宝盆’”。她擦了擦眼角,笑着说:“行了,别伤感了,明天搬家都精神点,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搬迁那天,天刚蒙蒙亮,老槐树下就围满了人。街坊邻居都来帮忙,有的扛货架,有的搬米袋,自行车和三轮车排成了长队,铃铛声此起彼伏。宋家人站在最前面的卡车上,赵金凤抱着知遥,知遥趴在卡车栏杆上,看着老粮站的红砖墙在晨曦中慢慢后退,墙面上的旧标语越来越模糊。
“太奶奶,咱们还能回来吗?”知遥小声问。
赵金凤抹了抹眼角,却笑着捏了捏知遥的脸:“傻孩子,咱们不回来啦。太奶奶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小超市,挤在老粮站里,货架都摆不开,后来它遇到了个机会,要变成大超市啦——以后你去新超市,能跑着玩,还能喝到热乎的糖水。”
小主,
知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抓住赵金凤的衣角,看着卡车往前开,朝着开发区的方向,那里的天好像更亮些。
三个月后,新超市开业的日子,锣鼓声从早上就没停过。开发区的主干道上挂着红条幅,写着“热烈祝贺宋家超市开业”,副县长李建国亲自来剪彩,剪刀落下的瞬间,鞭炮声炸响,硝烟味里混着糖果的甜香。
新超市的玻璃幕墙擦得锃亮,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耀眼的光。“宋家超市”四个鎏金大字挂在门楣上,是宋卫国特意找县里的老书法家写的,笔锋有力。楚瑶推开玻璃门,冷风灌了进来,却吹不散她心里的热——货架上的标签都是她和林薇熬夜贴的,每个品类都分得清清楚楚,粮油区的大米袋摆得整整齐齐,零食区的包装袋五颜六色,便民服务角的桌子上放着热水壶,冒着热气。
“咱们说的‘规范化经营’,今天算真正落地了。”楚瑶轻声对林薇说,眼里闪着光。
林薇点点头,目光落在门口的“顾客意见簿”上,本子的封面是红色的,还系着根红绳:“接下来,咱们还要搞‘会员制’,我设计了会员卡样本,粉色的,上面印了老槐树的图案,给老顾客留个念想。会员能积分,还能享折扣,让他们多来几次。”她顿了顿,看向远处正在购物的顾客,笑着说,“只要跟着新想法走,肯定能比从前更好。”
傍晚时分,顾客渐渐多了起来。工厂下班的工人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穿梭;附近的居民带着孩子,在零食区挑选;还有几个老人坐在便民服务角的椅子上,喝着热水聊天。赵金凤站在粮油区,看着满架的大米和面粉,笑着叹了口气——以前老超市的大米只能堆在门口,遇上下雨还得盖塑料布,现在好了,货架宽敞,还能通风,再也不用担心受潮了。
夜色慢慢沉下来,开发区的路灯亮了,新超市的灯也亮了,橘黄色的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马路上,像一盏温暖的灯。这是开发区最早亮起的商铺灯,像一颗启明星,不光照亮了宋家的新征程,还照亮了旁边那些正在装修的商铺——有开饭馆的,有开五金店的,都是跟着宋家超市来的创业者。
宋卫国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想起三个月前那张规划图,想起谈判桌上的博弈,想起大家一起搬货的清晨,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转身走进超市,楚瑶和林薇正在跟供货商打电话,赵金凤在给顾客称糖,知遥在便民服务角帮老人递水杯,一切都那么热闹,那么有希望。
风从门口吹进来,带着秋夜的凉,却吹不散满店的暖意。宋家超市的新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