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服饰的电视广告播出后,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宋市以外的天地。
广告播出后的第一个周一清晨,木兰服饰旗舰店尚未开门,门外已排起长队。店长老陈匆忙给楚瑶打电话:楚总,这才早上七点半,门口已经排了三十多人了!都是来看广告里那件红色连衣裙的!
楚瑶立即驱车赶往门店。透过车窗,她看到排队的人群中不仅有本地的熟客,还有许多陌生面孔。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孩正兴奋地向同伴比划:就是那个广告,女主角穿着红色连衣裙旋转的镜头,太美了!
当日,木兰服饰创下开业以来的最高单日销售记录:营业额突破五万元,相当于过去一周的销售额。而那件售价188元的红色连衣裙,仅在一天内就售出127件。
外埠来客
更令人意外的是,从第二天开始,陆续有来自周边县市的顾客专程前来。
一位从临县赶来的中年女教师道出了许多外地顾客的心声:我们在县电视台看到了广告,但当地买不到。我和同事特地请了一天假,坐早班车来的。
这些外地顾客往往购买力更强,出手更大方。他们不像本地顾客那样精挑细算,而是直接指着广告中的款式,一次性购买多件。
给我们带三件不同尺码的,一位从江北市来的商场采购商对店员说,我们老板让我来考察,如果款式质量都好,想找你们谈代理。
楚瑶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号。她立即组织销售部统计外地顾客信息,发现仅第一周,就有来自周边六个县市的顾客专程前来购买服饰。
产能告急
销售的火爆很快带来了生产压力。
服装车间主任急匆匆找到楚瑶:楚总,库存快见底了!红色连衣裙只剩下样品,另外几款广告主打款也所剩无几。
楚瑶亲自到车间了解情况。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但手工制作的效率有限。
这样不行,楚瑶对车间主任说,我们要立即调整生产模式。
在杨帆的协助下,服装车间开始了第一次规模化改造。他们引进了十二台电动缝纫机,重新规划生产线,将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改为流水线作业。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一位老师傅抱怨:这样赶工,质量怎么保证?的特色就是做工精细!
楚瑶意识到,规模化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她提出了关键工序手工化,普通工序机械化的解决方案:领口、袖口等关键部位仍由老师傅手工完成,其他部位采用机械化生产。
同时,她将产品线分为两个系列:木兰精工保持全手工制作,定位高端;木兰时尚采用机械化生产,面向大众市场。
这个策略很快见效。在保证品质的同时,产能提升了三倍。
代理风波
销售火爆的消息不胫而走,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代理商络绎不绝。
第一个找上门的是江北市最大的百货商场经理。他在参观完专柜后,直接开出条件:给我们商场独家代理权,首批进货二十万。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但楚瑶保持着冷静:独家代理可以谈,但我们要先考察贵商场的定位是否符合的品牌形象。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楚瑶亲自带队考察了周边县市的五家潜在合作伙伴。她不仅要看商场的客流和定位,还要了解对方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