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数据与直觉的漫长博弈

楚南栀又举一例,这次是关于欧洲某个老牌家族企业,因为掌舵人痴迷于某位小众艺术家,被竞争对手利用这一点,伪造了一份该艺术家的“遗作”和“遗嘱”,最终导致家族内斗,分崩离析。

“数据能告诉你那位掌舵人对抽象画的偏好指数吗?”她问。

郑煦言的眉头越皱越紧。

一场关于商业本质的辩论,在这深夜的书房里激烈展开。一方是郑煦言,引经据典,罗列着严谨的数据模型、经济学理论和商学院案例,试图用逻辑的牢笼困住所有的不确定性;另一方是楚南栀,信手拈来,讲述着一个个看似离奇、却真实发生过的商场江湖故事,用人心、欲望、弱点和那些无法量化的变量,一次次冲击着逻辑的边界。

他谈市场规模和占有率,她就谈文化认同和消费情绪。

他讲技术壁垒和专利护城河,她就讲技术人员的忠诚度和被挖角的风险。

他分析财务报表和现金流,她就讲企业掌舵人的健康状态和继承人的品德。

争辩声时高时低,在空旷的公寓里回荡。

窗外,夜色逐渐褪去,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郑煦言的声音从一开始的咄咄逼人,渐渐变得低沉,甚至带上了几分沙哑。他不是被说服,而是……他发现了一个让他无比震惊的事实。

楚南栀那些看似天马行空、散漫不羁的论点,那些被他起初认为是“野路子”的江湖案例,竟然……精准无比地戳中了他那些精密数据模型中,一个又一个被他忽略、或者无法量化的盲点!

她指出的,不是数据的错误,而是数据的“缺失”。缺失了人性的变量,缺失了非理性的干扰,缺失了那些隐藏在冰山之下、却足以颠覆一切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