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太眼皮抬了抬,撇撇嘴:“生个孩子有啥稀奇的?我生了平安他们兄妹好几个,她才生一个,自己学着照顾,以后再生就熟门熟路了。”
邻居们听了,都无奈地摇摇头,没再说话。
日子还得照常过。平安每天照旧早出晚归地上班,只是心里多了份牵挂。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进里屋,先看看孩子,再问问秀玲今天怎么样。看着孩子一天天见长,秀玲的气色也越来越好,他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彻底落了地。
窗外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赵平安正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换尿布,小家伙穿着件粉白的小肚兜,胳膊腿儿像藕节似的,一节一节透着嫩。
才刚满二十八天,这孩子像是攒足了劲儿长,眉眼彻底舒展开来,哭起来嗓门洪亮,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尤其那右边脸上的小酒涡,能把人的心都看化了。
“你看这小模样,越来越俊了。是吧小家伙?”平安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孩子的脸颊,小家伙随即吧唧了下嘴。
秀玲和妹妹坐在旁边纳鞋底,线头在指间灵活地穿梭,秀玲的眼神就没从孩子身上离开:“可不是嘛,刚生下来跟个小老头似的,现在才算长开了。
对了,孩子快满月了,得给取个名字了,总不能一直“小家伙,小家伙”地叫着吧。”
平安手上的动作顿了顿,这才想起这茬。他挠了挠头,把换好尿布的孩子放回襁褓里:“你说得是。咱琢磨琢磨,得取个响亮点、有寓意的。”
晚上。平安、秀玲还有秀玲妹妹就着昏黄的灯光围着饭桌合计起来。
平安先开口:“叫赵强咋样?希望他以后身体强壮,不受人欺负。”
秀玲摇摇头:“太普通了,我们村里叫强子的都有仨了。”
“那叫赵磊?石头磊起来,结实。”
“你是不是糊涂了,你兄弟叫赵磊!”平安尴尬的挠了挠头。秀玲舀了勺米汤,“要不叫赵辉?光明磊落的意思。”
平安皱着眉想了想:“辉字是好,可咱大爷家的兄弟就叫赵辉,重了长辈的名不好。”
商量了大半夜也没有个结果。
接下来的几天,几个人有空就琢磨。
秀玲想了个“赵康”,盼着孩子一生健康;平安提了“赵睿”,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可要么觉得不够顺口,要么觉得少了点啥,总没个定数。连隔壁的婶子都来凑热闹,说叫“赵宝”好,家里的宝贝,平安却觉得太娇了,男孩子还是得有点硬朗气。
这天早上,秀玲的弟弟小文提着一篮鸡蛋来看孩子,刚进门就被炕上的小家伙吸引了:“哎哟,这小外甥越长越招人疼了,快叫舅舅,对了姐,我外甥叫啥名啊?”
“正愁呢,想了好几个都觉得不合适。”秀玲叹口气,把这几天琢磨的名字跟小文说了说。
小文抱着孩子逗了逗,小家伙似乎认生,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瞅她。她忽然一拍手:“姐,姐夫,我想到一个。叫志远咋样?志向远大。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盼着孩子以后能有出息,有远大的志向,多好。”
“志远。志远。”平安在嘴里念了两遍,眼睛亮了,“这字听着就带劲儿,有股向上的劲头。”
秀玲也跟着点头,心里像是一下子亮堂了:“志远,这寓意好。又亲切又顺口。”
她伸手抱过孩子,用指尖轻轻点了点他的小鼻子,柔声叫了句:“志远?”
小家伙像是听懂了似的,原本还眨着眼睛,这会子突然咧开嘴,露出没牙的牙床,咯咯地笑了起来,小手还挥舞着,像是在回应。
“你看你看,他应了!”秀玲惊喜地抬头看平安,眼里闪着光。
平安凑过来,也笑着叫了声“志远”,孩子笑得更欢了,小腿蹬得更起劲。秀娟在一旁也乐:“这就是缘分,就叫这个准没错。”
秀玲弟弟小文也非常开心,没想到来了以后误打误撞给外甥取了个名,他轻轻的拍着小外甥,右手慢慢伸进了裤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