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饭店的灶火越烧越旺,名声越来越响,带来的却不只是客似云来和财源广进,更有许多平安从未预料到的、令人啼笑皆非又疲惫不堪的“甜蜜负担”。
最先找上门的是他一个几乎没什么印象的远房表姨,领着个二十出头、眼神游移的小伙子。
一进门,表姨就扯着大嗓门,仿佛跟平安有多熟络似的:“哎哟!这就是俺们家平安吧!打小我就看你行!瞧瞧,现在多有出息!上电视,拿大奖,省里的大领导还重视,亲自推荐!真是给咱们老赵家祖上增光添彩了!”
平安和秀玲客气地招呼他们坐下,心里却暗自打鼓。
果然,几杯茶下肚,表姨就拍着身边小伙子的肩膀,切入正题:“平安啊,这是你表弟,叫小波。高中毕业也没个正经营生,整天在家晃荡也不是个事儿。俺们听说你跟省里那个李书记…关系不一般?你看,能不能跟李书记递个话,在省里或者县里给他安排个体面工作?端个铁饭碗,俺们全家都感激你一辈子!”
平安一听,头立刻大了三圈,赶紧放下茶杯,诚恳地解释:“表姨,您这可真是抬举我了。李书记那是省里的大领导,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人家领导赏识我的手艺,给了我一个比赛的机会,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我哪有什么面子去求领导安排工作?再说,这安排工作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得面试,考试,也得符合用工政策啊…”
表姨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语气也冷了下来:“平安,你这话可就外道了。电视上都说了,李书记专门推荐你的!这关系能浅了?你是不是怕表姨不给钱?你放心,该打点的我们懂规矩!”她说着从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
平安连忙拦住,又是摆手又是解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反复强调自己和李书记真的只有那点“厨子与食客”的缘分,绝无其他。
可表姨就是不信,最后拉着脸,拽着那个一直低着头的表弟,气呼呼地走了,临走还嘟囔:“哼,越有越抠!一点亲戚情分都不讲!”
这仿佛打开了一个口子。接下来的日子,各种闻讯而来的“亲戚”络绎不绝,许多连平安和秀玲都叫不上名字,攀扯半天才能理清那拐了十八道弯的关系。
有想让孩子转学到重点学校的,有摊上经济纠纷想托关系平事的,有想承包工程求牵线搭桥的,甚至还有想办理病退让他去开假证明的…每个人都认准了一个“死理”:你赵平安能跟省里领导说上话!你不帮忙,就是不肯,就是瞧不起穷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