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评优风波后,刘军似乎找到了接近苏晴的最佳方式。
他不再只是空洞的问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苏晴的工作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背景和父亲的关系网,总能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教学资料和培训信息,并“顺手”分享给苏晴。
苏晴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比如某个知识点孩子们总是难以理解,或者班级管理上遇到棘手的问题,刘军总能给出颇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能帮她设计出更生动的教案。他确实有才华,这一点苏晴无法否认。
“苏老师,这篇关于高原儿童心理特点的文章我觉得对你可能有帮助。”
“那个公开课的视频我下载了,发你邮箱了,可以参考一下他的互动方式。”
“县里下周有个小范围的教学研讨会,我跟我爸说了,可以多加一个名额,一起去听听?”
刘军的帮助具体、实在,且直击苏晴的工作需求。他表现得坦荡无私,仿佛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渐渐地,苏晴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对他的依赖不知不觉加深了。她开始主动找他讨论问题,听取他的建议。
除了工作,生活上刘军也体贴入微。知道苏晴偶尔会失眠,他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助眠的香薰。
苏晴感冒了,他会“恰巧”多买了一份药送到她宿舍门口。
有时同事们约着一起去县里“改善伙食”,也总会自然地邀请她一同前往,美其名曰“交流学习心得”。
苏晴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会拒绝私人性质的邀约,但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或者下班后同路走回宿舍时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她发现自己和刘军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从教育理念到文学作品,甚至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都能聊到一起。
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往,她爱的依然是志远。
但潜意识里,她对刘军的排斥感确实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开始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细心关照和智力共鸣的感觉。
与此同时,志远的事业进入了关键期,越发忙碌。
有时苏晴满腹心事地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可能因为应酬太累匆匆结束通话,或者信号不好中断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