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聊了几句,过了没多久,答辩的场地,开始对参加答辩的选手队伍开放,各个参与答辩的队伍,走进了东大准备的休息室里。
进到休息室里,三人各自拿出打印好的论文。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吧,答辩待会儿主要由我回答,你们俩进行补充,分工合作,看我眼色行事。”
“好的,队长!”×2
游新月和王淳立刻献上情绪价值。
答辩并不算难,共有两个环节,分为团队陈述和评委提问。
团队陈述环节,需要队伍提前准备好PPT,由主讲人介绍论文的主要思想、模型、算法和结论。
评委提问环节,评委们会就论文的模型假设、建模过程、算法实现、结果分析、创新点与不足等进行提问。
答辩的目的,主要就是验证论文真实性,以及了解参赛者论文的思路,想要拿到国一,对赛题和论文,必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至于再高的高教社杯,那就是得优中选优,做到赛区最强那一小撮,最后选送全国组委会进行一场答辩。
在休息室里待会儿不到半小时,很快,答辩就轮到了林悠所在的队伍。
进去答辩的会议室后,林悠面色如常,先和游新月还有王淳,一起和评委老师问好。随后,林悠走上讲台,插好U盘,找到PPT点开后,开始按照PPT过了一遍论文。
竞赛A题是:量子磁悬浮轴承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外行人听着很玄乎,但按照题目的要求,转换成数学模型,对于林悠来说,并不算难。
开着技能【领悟】的林悠,论文大部分出自他手,现在又是讲解自己亲手做的PPT,他站在多媒体面前,整个陈述过程,顺畅又自然,算是一次非常完美的答辩。
对的,PPT是林悠抽空花了一小时做的。
至于最开始王淳做的那份,林悠觉得太多赘述,图表也不简洁清晰。于是林悠自己上网找了找相关的优秀PPT学习了会儿,做出了他觉得最符合队伍比赛论文的PPT。
十分钟左右的团队陈述结束,评委里开始有老师开始发问,林悠丝毫不怯场,一一对答如流。
直到有三个评委依次问完三个问题,这场答辩正式结束。
听到评委宣布结束答辩,站在一边候着的游新月和王淳,两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丝丝尴尬。
又被林悠学弟carr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