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天才的师弟这么努力,你也不能掉链子!
听完林悠的话,齐教授羡慕道:“熟能生巧的话谁都知道,但林悠你这岂止是熟练?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时候,是33岁,当时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磕磕绊绊的,好悬才没出差错。”
齐教授话音刚落,两位老师就各自当初的学术报告会经历,进行了短暂的回忆交流,不过也没过多占用时间。
林悠结束个人报告的演讲后,接下来还需要进行别的模拟训练。
一场完整的学术报告会里,还安排有问答环节,林悠这场学术报告会,预计的问答时间是20分钟。
不过,这次的学术报告会是单独为林悠召开,不存在超时后,会占用其他报告人的时间,所以,如果参加报告会的人员提出的问题多,林悠的问答环节时长,可能还会相应延长。
等到林悠喝完水润完喉咙,两位老师模拟学术报告会问答环节的模式,开始对林悠进行各项提问。
问答环节同样非常重要,是证明论文出自林悠本人真实性的强大佐证。
如果把一场学术报告会比做一场演出,那么问答环节,就是整场演出的“第二舞台”,甚至是更能定义林悠学术形象的试金石。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做报告是演讲,是可以背下来的,而问答是临场发挥,做不得半点假。
模拟的问答环节里,郑教授和齐教授拿着提前整理出来的许多问题,一一对林悠发问,两位老师的水平都很高,问出的问题很有水平。
不过,林悠关于【勒让德猜想】的证明,是通过系统的100%进度条的词条获取的,系统给林悠补足了关于勒让德猜想的所有相关知识,并且一证永证,含金量极高。
无论是什么问题,林悠都能精准而快速的进行回答。
当然了,唐贞仪也不是凑数的,她也作为“学生代表”,问了几个比较“浅显”的问题。
一整个下午,师生四人在郑教授的办公室里,就林悠的报告会第一场进行了全方位的演练。
晚饭,林悠和唐贞仪出去吃饭,刚出数院大楼,唐贞仪小声问道:“师弟,你晚饭要去和你的英语老师吃吗?我没关系的,我一个人去吃也行。”
林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