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即将南巡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江宁府激荡起层层涟漪。
府衙上下忙得脚不沾地,修葺道路,净化街容,遴选迎驾的士绅名流。
各大商号更是闻风而动,若能得御用青睐,便是百年不易的荣光。
徐家自然也全力投入。承制部分御用织品的任务虽光荣,责任却重如泰山。
徐静姝亲自督工,从丝线选材到染织绣样,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不容半分差池。
染坊新规的激励作用在此刻显现无疑,工匠们精益求精,出的活儿竟比往日还要胜上三分。
明远被拘在院子里,由新请的启蒙先生看着读书习字,小家伙虽嘟囔着无聊,却也乖巧。
徐静姝忙碌间隙,总会检查他的功课,偶尔用些小故事引导他,将经商、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教给他。
与此同时,徐静姝并未放下她那大胆的计划。
夜深人静时,书房灯烛常亮至子夜。她翻阅了大量前朝宫廷医案、养生典籍,结合自己融会贯通的理解,谨慎地斟酌着一份调理方子。
她深知帝王之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药绝非寻常,需温和渐进,以培元固本为先,切忌虎狼之药。
她将方子拆解,一些常见的温补药材交由春杏去不同的药房分批购入,而几味关键的、药性需特殊引导的辅药,则动用了徐家这些年暗中培养的、不为人知的渠道。
老太君冷眼旁观,见徐静姝行事愈发沉稳老练,心思缜密且不留痕迹,心中那点担忧渐渐化为一种复杂的期待。
她私下里又动用了几条埋藏更深的关系网,送出去的不是打听秘闻,而是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宫廷用度消息,如近日御膳房采买的食材偏好、宫中份例的香料炭火有无增减等。
从这些细微末节里,往往能窥见上位者身体状况的一丝端倪。
这日,徐静姝正在核对一批新染的御用云锦图样,门房来报,盛怀瑜来访。
自上次博览会风波后,徐静姝便再未见过来盛怀瑜。盛家二房逼宫、盛怀瑾被革职的消息已传得满城风雨,此刻他来访,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