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粮食的摊位不少,价格都差不多。卖鸡蛋的、卖山货的、卖自家编的筐篓的……她在一个卖针头线脑和便宜头绳发卡的杂货摊前停了一会儿,又在一个卖粗瓷碗碟的摊子前问了问价。
【邻里亲和】的能力似乎在集市这种充满烟火气和日常交流的地方也能隐隐发挥作用。她能更容易地感知到哪些摊主比较和善耐心,哪些面露不耐。她选择向那些看起来面善的大婶、老伯问价,对方也往往愿意多跟她聊两句。
转了一圈,心里大致有了数。
她找到集市管理的人,交了很少的一点费用,在一个不算起眼但人流尚可的角落占了块小地方,铺开一块带来的旧布。
她没有直接把粮食倒出来,而是先拿出了那几个鸡蛋,又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从村里带出来的、自己晒的一点干菜丝(分家时没人要的萝卜缨子晒的),最后才小心翼翼地将粮食口袋打开一点口子,露出里面颗粒尚可的杂粮。
她也不高声叫卖,就安静地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脸上带着点初来乍到的局促和真诚。
有的大婶过来看鸡蛋,她就小声说:“自家鸡下的,新鲜着呢。”
对方讨价还价,她也不急,慢慢说:“婶子,俺就这点东西,换点路费去找俺哥,您看再添点?”
她的态度不卑不亢,带着点农村姑娘的朴实和不易,【邻里亲和】让她的话听起来格外可信,容易激起人的同情心。
很快,鸡蛋和干菜丝就以不错的价格换成了几张毛票。
轮到粮食了。
一个穿着体面些、像是城里来的老太太蹲下来,抓了把粮食看了看:“闺女,这粮怎么卖?”
江德华没直接报价,而是抬起头,眼神清亮:“奶奶,这粮是俺自家地里打的,干净着呢。您要是诚心要,俺这口袋里的您都拿去,能给……能给俺换点更经放的吗?比如……全国粮票?或者,您有没有多余的布票、棉花票啥的,俺可以用钱补一点……”
看穿着,这老太太不像缺粮的,更像是在寻摸些农村的土产。
但对她来说,轻便易携、全国通用的粮票和布票棉花票这些工业券,远比背着一口袋粮食赶路或者换成更多零钱更有用!尤其是要去远方,全国粮票更是硬通货。
老太太愣了一下,重新打量了她一眼,这农村姑娘倒有点见识和打算。
“粮票我有几张全国的,布票也有点零的,棉花票可紧俏……你这点粮,可换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