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弘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愈发频繁地进入他的视野。
这个孩子,不像他某些儿子那般自幼显露心机,也不似另一些过于怯懦。他健康、活泼、眼神清亮,带着一种被母亲保护得很好、却又并非全然不谙世事的聪慧。
在夏贵妃那看似“放养”实则暗含引导的教养下,弘曜既有孩童的天真,待人接物也渐有章法,尤其是在皇帝面前,那份纯然的亲近与尊敬,拿捏得恰到好处。
更重要的是,弘曜的母亲,是如今后宫位份最高、母族新立殊勋且忠心可鉴的夏贵妃。子以母贵,在讲究出身与平衡的皇家,这是极大的优势。皇帝开始真正将弘曜纳入继承人的考量范围,不再仅仅视其为宠妃之子。
心里的放松和脑子的清明,让他想起了许多旧事,尤其是那位曾与他亲密无间、却因康熙末年夺嫡风波而备受牵连、多年称病避居庄子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
想起允祥昔日的才情韬略,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那份赤诚与豁达,皇帝心中不禁生出浓浓的愧疚与思念。
当年局势所迫,他不得不让十三弟远离权力中心以保全自身,如今自己江山稳固,岂能再让兄弟继续埋没乡野?
“苏培盛,”皇帝沉吟道,“传朕旨意,派太医院院判亲自带人,前往怡亲王庄子,务必仔细为十三爷诊视,所需药材,宫内尽数供应。若十三爷病情好转,便接他回京静养。”
这道旨意,如同春风,吹向了沉寂多年的怡亲王府庄子。
太医院最顶尖的御医携带着无数珍稀药材奔赴庄子。允祥的“病”,本就大半是心病与韬晦,在精心的调理和皇帝明确的态度下,很快便“好转”起来。
不久,怡亲王允祥奉旨返京。兄弟再见,恍如隔世。允祥依旧保持着臣子的本分与恭敬,但那份沉淀后的沉稳与豁达,让雍正帝既欣慰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