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婉(贾张氏)心说,选址在这片真是选对了,工人们上下班方便,我也能兼顾家里。
新厂房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同时,招工也是头等大事。一百个工人编制,这在当时可是个香饽饽。
宁婉(贾张氏)心里早有盘算。这天晚上,她把几个管理层叫到办公室,关起门来开会。
小主,
招工的事,得这么办。她在笔记本上划拉着,首先,要给区里相关部门的领导留二十个名额。工业局、计委、财政局、规划局...这些帮过咱们的单位,都得照顾到。
生产副厂长老王有些犹豫:贾厂长,这一下子就去了二十个名额,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宁婉(贾张氏)摆摆手,往后咱们还要在区里混,这些关系得维持。再说了,领导推荐来的人,素质也不会太差。
这年头,人情往来少不了。把领导们打点好了,往后办事才方便。
她继续分配:咱们厂里几个领导,每人一个推荐名额。车间主任、班组长这些中层,两人合一个名额。
这么算下来,已经用掉了三十多个编制。剩下的六十多个,她早有安排。
社会上公开招五十个。她说,要初中以上文化,十八到二十五岁,男女不限。得考试,择优录取。
人事科长老李点点头:这样安排比较稳妥。
还有,宁婉(贾张氏)特别交代,给咱们街道的困难户留十个名额。都是老街坊,得照顾。
安排妥当后,她让贾东旭赶紧给贾家村写信。
告诉你三大爷,让村里符合条件的年轻人都来试试。这可是铁饭碗,机会难得。
贾东旭有些担心:妈,一下子来太多人,影响不好吧?
怕什么?宁婉(贾张氏)不以为然,咱们公开招考,凭本事吃饭。村里孩子能考上,是他们的本事。
肥水不流外人田。贾家村是根,能拉一把是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