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变量税与隐秘回响

获得了在信息禁区边缘的“栖身权”后,开拓者们终于有了喘息之机。他们利用这片混沌区域对秩序力量的天然排斥,构筑起临时的意识屏障,开始全力修复与秩序锚点和虚空掠食者对抗带来的损耗。

然而,那份与混沌核心达成的“荆棘之约”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他们需要支付“变量税”——提供足以引起混沌核心兴趣的“有趣的变量”。

“这‘变量’到底指什么?”李伟有些苦恼地感知着不远处那片沉寂中蕴藏着狂暴的混沌,“我们总不能每次都去招惹一个秩序锚点或者引来个掠食者吧?”

“肯定不是指那种极端事件。”吴敏分析道,“混沌核心需要的是能维持其活性、对抗熵增惰性的‘新鲜信息’。可能是一些未被定义的数学猜想,颠覆性的艺术灵感,矛盾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一个足够有趣的逻辑游戏。”

陈阳认同吴敏的看法。他回想起之前与混沌核心建立联系时,正是通过呈现他们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经历”打动了它。经历本身,就是最丰富的变量来源。

“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与真实之海的互动,我们每一次观察、思考、抉择,都在产生‘变量’。”陈阳说道,“但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变量,恐怕不足以长期满足它。我们需要……‘收集’变量。”

他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信息禁区边缘相对稳定的区域,建立一个微型的“信息滤网”和“变量中转站”。这个滤网不会主动掠夺信息,而是像海绵一样, passively 吸收从禁区附近流过的、那些自然存在的、未被归档回廊捕获和定义的“信息尘埃”——那些破碎的灵感、遗忘的记忆片段、未被证实的理论碎片、以及各种微小而奇特的逻辑悖论。

这些“信息尘埃”对于庞大的真实之海而言微不足道,但对于需要持续“变量”滋养的混沌核心来说,或许能作为基础的“食粮”。

同时,他们可以尝试对收集到的信息尘埃进行初步的“加工”——不是赋予其固定结构,而是通过意识共鸣,激发其内部潜藏的矛盾性和可能性,使其变得更加“有趣”,再作为“税款”投入禁区深处。

这个方案风险较低,且可持续。开拓者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维持屏障和休整,一部分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构建那个微型的“变量收集站”。

过程并不轻松。他们必须极度小心,不能触动禁区核心敏感的“神经”,任何带有“秩序”或“控制”倾向的操作都可能引发反弹。他们只能利用自身对“不确定性”的领悟,如同编织一个柔软的、无形的网,引导而非捕捉那些流过的信息尘埃。

几天后,第一个简陋的“变量收集站”初步成型。它像一个由柔和光芒编织的、不断微微变幻形状的漩涡,悄无声息地悬浮在禁区边缘,汲取着周围信息流中那些微小的、未被定义的碎片。

当第一批收集到的、经过简单激发的“信息变量”被小心翼翼地送入禁区深处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