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计算得当,层层递进,江水就能顺着我们设计的路线,直达这片高地。”
旁边一个叫王五的壮实农户挠头质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子,这想法是妙,可工程也太浩大了吧?
等渠修好,怕是要错过今冬明春的农时了。”
“问得好。”陈飞目光扫过远处临时搭建的流民营地,声音提高,
“若靠三五十人,自然旷日持久。
但我们有数千渴望活命、渴望土地的乡亲!
分工协作,同时开工——
伐竹组、编织组、构件加工组、勘测组、挖渠组各司其职,齐头并进!”
一直沉默仔细观察图纸和地形的李伯,突然眼睛一亮,指着图纸上一处:
“公子,您看这,虽是洼地,却比此处要高出不少!
咱们何不就在这顺势修一个蓄水的水库?
让水车直接把水提进库里存起来,再通过水渠往下游慢慢浇灌。
这样既能蓄水防旱,又能调节水量,岂不比直接灌渠更好?”
陈飞闻言,仔细端详地形图,脑中迅速推演,
片刻后恍然大悟,用力一拍手:“妙啊!李伯此计大善!
修水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蓄水调剂的问题,还能沉淀泥沙!
是我先前考虑不周,只想着直来直去了。”
他感慨地看向这些满脸风霜的老农,语气诚恳:
“诸位都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老把式,你们的经验,远比我这纸上谈兵来得宝贵实在!
往后工程上的事,还望各位多多建言。此事关乎数千人生计,必须集思广益,方能成事。”
李伯见陈飞从善如流,毫无富家公子的架子,脸上也露出憨厚而振奋的笑容:
“公子您能想到用水车提水,已经是让老汉大开眼界了。
咱们这是互相取长补短,这事儿,准能成!”
“没错!”陈飞信心倍增,环视众人,“我们不需要一步到位灌溉所有高地,
可以集中力量,先开辟出几十亩、几百亩示范田!
让所有人都看到,水能上来,地能种活,希望就在眼前!”
路甲此时沉声补充,带着军旅特有的干脆利落:
“公子,我等已按您吩咐初步勘查过地形,几处水力充足、适合架设筒车的河段均已标记。
流民中亦筛查出懂得竹编、木工、石匠手艺的,均可任用。
首批青壮明日即可开工,优先建造筒车,同时开挖主干渠与水库基址。
粮食供应,按垦荒标准,杂粮干饭管饱,绝无拖欠!”
李伯看着图纸上精妙的竹制结构,又望望脚下干裂却广阔的土地,浑浊的老眼彻底放出光来。
他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干了!老头子我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等奇事!
但公子说得在理,有活路,谁不拼命?这满山都是竹子,铁木虽难得,但也不是找不到!
只要真能把水引上来,这荒地就能变成养人的良田!
到时候,看那些老爷们还笑不笑得出来!”
第037章 农具革新
龙江北岸的荒原在晨光中显露着它贫瘠的样貌。
这片比江边水田仅高一丈的土地,却因取水艰难而世代荒芜。
辰时未至,急促的锣声已响彻流民营地。
数千流民扛着简陋的农具,如潮水般涌向划定的工地区域。
“都听好了!”路甲站在高处,声如洪钟,“青壮劳力负责挖渠、翻地!
妇孺老弱负责清理地块,把翻出来的石头都捡出来堆到路边!
今日完工,杂粮干饭管饱!””
人群爆发出热烈的响应。
第一日,整个工地热火朝天。
男人们赤膊上阵,号子声此起彼伏,新鲜翻垦的泥土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妇孺们紧跟在后,仔细地把翻出来的石块捡到筐里。
几个半大小子合力抬着一筐石头,小脸憋得通红,却不肯停下。
陈飞巡视工地时,正看见一个年轻汉子一锄头下去,震得双手发麻,却只刨出个浅坑。
“公子,这地太硬了。”汉子擦着汗,憨厚地笑了笑,
“不过为了以后的良田,再硬也得啃下来!”
然而第二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李老伯忧心忡忡地找到正在勘测渠线的陈飞:
公子,大伙儿的劲头不如昨日了。
果然,工地上的效率明显慢了下来。
几个老农围着一片刚翻垦的土地低声议论:
这地......种不了庄稼啊。
王老伯抓起一把砂石混杂的土壤,在掌心搓了搓,摇头叹息。
陈飞闻声走来,众人顿时噤声。
“这位老伯,”
陈飞抓起一把土壤,平静地问道,“您觉得这地种不了庄稼?”
王老伯犹豫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公子,不是老朽泼冷水。
这地太贫,就算费尽力气开垦出来,收成恐怕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陈飞微微一笑,指向远处的龙江:“若是我们能将江水引上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