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蝴蝶翅膀

“好,试试就试试。反正如今鱼价涨得厉害,咱要是能多捕些鱼,也能多赚些钱,给你娘治病。”

父子俩当即动手,将麻线小心翼翼地系在缝衣针的中间部位,然后穿上蚯蚓作为饵料。

家里仅有三根针,赵二狗灵机一动,又精心削了七根竹签替代,好不容易凑够十副直钩钓组。

一切准备妥当后,父子俩来到江边。

他们在饵料末端绑上小石头,用力甩入江中,随后将竹竿稳稳插入江岸,每隔二十步放置一副钓组。

父子俩将十副直钩钓组布置好后,便坐在江边的石头上,静静地等待着。

江风轻轻拂面,带着丝丝凉意,两人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忐忑。

“二狗,你说这法子真能成?”赵栓柱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赵二狗信心十足地说道:“爹,您就放心吧,先生教的方法肯定没问题。”

赵栓柱坐在江边,眼睛盯着钓竿,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

家中妻子的病急需钱医治,这新钓法要是能行,那可就有盼头了。

他时不时地搓搓手,又看一眼儿子,希望从儿子坚定的眼神中获取些信心。

时间缓缓流逝,江面上偶尔泛起几圈涟漪,可钓竿却始终毫无动静。

第029章 直钩钓鱼

赵栓柱有些坐不住了,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

“这鱼咋还不咬钩呢?莫不是咱们的饵料不够香?”

赵二狗赶忙安慰道:“爹,别急,鱼群许是还没游过来呢,咱再等等。”

就在这时,其中一根钓竿突然剧烈地颤动起来,竹竿瞬间弯成了弓形,麻线被绷得笔直。

赵栓柱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钓竿,用力一拉,果然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四五斤重。

“上鱼了!上鱼了!”赵二狗兴奋地大声呼喊。

赵栓柱也笑得合不拢嘴,赶忙将鱼取下,放入鱼篓中。

“这直钩钓鱼法还真行!”赵栓柱激动地说道,“二狗,你先生可真是厉害!”

赵二狗一脸得意地笑了笑:“爹,您看,我就说这法子肯定能行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父子俩守着钓竿,来回走动,时不时就有鱼上钩。

到了傍晚时分,他们竟足足钓了七八条鱼。

中间还因为鱼力气太大,断线跑掉一条个头颇大的。

回到家中,他娘看到这么多鱼,惊讶地问道:“哪来这么多鱼?”

赵二狗兴奋不已,抢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他娘听后,眼眶微微湿润:“二狗,这些鱼能卖个好价钱了。”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自家鱼肉味道比不上镇北楼,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赵栓柱感慨地说道:“二狗,多亏了这个好办法,以后咱得多捕些鱼,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能让你娘吃上新鲜的鱼,补补身子。”

赵二狗用力点头道:“爹,您放心,我会继续跟着先生好好学习,争取学到更多有用的本事,让咱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第二天一早,赵栓柱将鱼卖给镇北楼,得了一千二百六十文钱。

以往辛苦劳作一个月也不一定有这么多,平日里打零工一天才挣四、五十文钱。

但他也知道,这方法既简单实用,成本又低,很快就会传开。

到时候,捕鱼的人多了,收入必然会急剧下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栓柱摸了摸褡裢的铜钱,咬了咬牙,狠心走向附近的杂货铺…………

直钩钓鱼法简单高效,赵栓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难得机遇。

当机立断决定加大投入,意图在众人还未回过神时,抢占先机。

他咬咬牙,掏出六百文钱,购置了一百根缝衣针与三卷麻线。

刚一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召集全家人一同忙活起来。

一家人齐心协力,不到半个时辰,一百副直钩钓组便准备妥当。

翌日,天还未破晓,夜幕仍未完全退去,

赵栓柱便挑起沉甸甸的钓组,带着大儿子赵大牛匆匆赶往江边。

此刻,江面上弥漫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丝丝凉意悄然沁入肌肤。

凭借多年经验,赵栓柱精心挑选出几处鱼群时常出没的绝佳位置,父子二人有条不紊地将钓组一一布置好。

每隔十几步,就稳稳地插上一根系着直钩的竹竿,每一根竹竿都承载着赵栓柱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随着天色渐明,晨光缓缓驱散黑暗,江面上的渔船逐渐多了起来。

一些早起的渔民看到赵栓柱这番大张旗鼓的布置,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有人忍不住开口问道:“栓柱,你这是在弄啥呀?搞得这么大阵仗。”

赵栓柱盯着竹竿,随口回应道:“这是学府传下来的新钓法……据说灵验得很呢。”

那些渔民听后,脸上纷纷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

其中一人嘲讽道:“啥玩意儿,直钩能钓上鱼,你以为鱼是白痴呀,别白费力气啦。”

030教育需求

太阳徐徐升起,金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碎金在水面跳跃。

父子二人在江岸来回走动,双眼紧紧盯着竹竿,丝毫不敢懈怠。

突然,一根竹竿猛地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拉扯,“嗖” 地一下往江里坠去。

竿身瞬间弯成一张紧绷的弓,麻线被绷得好似随时都会断裂,发出 “嗡嗡” 的声响。

赵栓柱心中大喜,迅速伸手牢牢抓住竹竿,用力一提,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破水而出,被拉出水面。

“上钩啦!”他兴奋地大声呼喊,这声音引得周围渔民纷纷侧目。

紧接着,其他竹竿也陆续有了动静,赵栓柱在江边来回奔走,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晌午时分,赵栓柱已经往家中送了好几趟鱼,粗略估算,已有几十条之多。

看着如此丰硕的收获,父子二人的脸上不禁洋溢起得意的笑容。

当天下午,赵栓柱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镇北楼卖鱼。

这一趟,他足足赚了七千多文钱,比过去辛辛苦苦劳作半年挣得还要多。

消息一经传开,附近民众再也按捺不住,纷纷效仿。

类似的场景在镇北县多地纷纷上演,那些乐于尝试的学生家庭,都抢到了先机,发了一笔小财。

随着钓法迅速传播,原本冷冷清清的江岸变得热闹非凡,四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然而,缝衣针的需求量也爆发式增长,价格也水涨船高。

原本五文钱一根的缝衣针,短短几日便涨到了十五文,甚至还有继续攀升的趋势。

就在大家为此发愁时,镇北学府再次传来妙招——可用竹签替代缝衣针。

民众们听闻后纷纷尝试,虽说竹签上钩率比缝衣针略低,且还有折断的风险,但好歹不会因缺少缝衣针而无法捕鱼。

好景不长,随着捕鱼人数急剧增多,龙江鱼的产量开始下降。

原本随处可见的鱼群逐渐稀少,无奈之下,人们只得将钓组布置得更远。

赵栓柱因抢占先机,此时已挣了八十多两白银,相当于辛苦劳作六七年的收入。

赵栓柱站在江边,望着日渐稀少的鱼群,眉头紧锁。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沙,低声自语:“鱼少了,直钩收获也少了,得想个新法子。”

这时,他想起二狗还说过的流笼捕鱼,心中一动,决定试试。

他拿出部分银子,定制了十几只流笼。

他精心挑选了几处水流平缓、水草繁茂之地,将流笼稳稳固定在水底。

次日,当他将流笼拉出水面时,惊喜地发现里面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

“爹,学府真厉害!”赵大牛兴奋地叫嚷道:“直钩只能钓大鱼,流笼大小通吃。”

赵栓柱微笑着点头:“是啊,这法子虽说成本高些,也更费功夫,但收获可不比直钩钓鱼少。”

随着捕鱼工具的简化,渔民们的捕鱼方式愈发多样化,更多人投身捕鱼行业。

经过一段爆发期后,鱼获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此时,镇北学府又适时传出红烧鱼块、清蒸鱼等多种鱼肴的烹饪方法。

这些原本无人问津的鱼肴,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镇北县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肉食来源。

至此,肉类供应变得更加充足,价格也回落至正常水平。

打渔、烧砖、盖房、酒店、商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陈府对外招工,能认字、会计数的优先是基本条件,管理岗位更是最低要求。

学府学员最为抢手,陈家佃户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再加上赵栓柱等人的例子,镇北县民众逐渐意识到:

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镇北县内,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纷纷将子女送往镇北学府求学。

然而,随着求学者越来越多,原有的规模已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