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发出,掌心再次传来那微弱的温热和几乎不可闻的嗡鸣。电脑屏幕上的浏览器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页面飞速跳转,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一闪而过,速度快到肉眼根本无法捕捉。
几秒钟后,跳转停止,浏览器停留在一个界面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学术论坛页面。一个被埋没在众多帖子中的讨论串引起了林薇的注意。标题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湮没的‘精神地标’保护之拙见」,发帖人ID叫「守旧人」。
帖子内容深入探讨了几处不被主流重视、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建筑遗址的保护困境,其中一段案例分析,赫然指向的就是城东地块那个民国学者旧居!发帖人不仅详细阐述了其文化价值,还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商业开发模式下对这类“非典型”文化遗产的漠视,并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颇具创见的保护性开发设想。
观点专业,笔锋犀利,而且对情况极为了解。
林薇的心跳加速起来。她尝试在论坛内搜索「守旧人」的其他发言,发现此人发言不多,但每每都能切中要害,显然是个深藏不露的行家。论坛资料显示,对方最后登录时间就在一周前。
这很可能就是她要找的人!
她尝试通过论坛站内信联系对方,留下了自己的工作邮箱(一个新建的、与顾氏无关的私人邮箱)和简要的咨询意向,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
做完这一切,硬币的异动也停止了。林薇将它收回口袋,感觉后背出了一层细汗。这种游走在规则边缘的行为,每一次都让她心惊胆战。
两天后,与文化遗产部门的会谈在市文化局的一间会议室进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果然如林薇所料,对方虽然态度客气,但言语间十分谨慎,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任何开发行为都必须以不损害遗址价值为前提,对于顾氏提出的“融合开发”理念,持保留态度,要求看到更具体、更可靠的方案。
整个会谈过程中,安娜表现得异常“积极”,不断插话,询问一些看似专业实则空洞的问题,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昂”、“是否值得”的方向,甚至几次打断了林薇试图深入解释文化价值转化可能性的发言。
「王科长,您看,这块地位置这么好,如果因为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旧居遗址就束手束脚,耽误了黄金开发期,这损失可就大了去了。」安娜笑着对文化局的一位科长说道,语气带着熟稔,「我们也是考虑到文化保护,才来跟您沟通,但商业项目也要讲究效益不是?」
那位王科长皱了皱眉,没有接话。
林薇心中冷笑,安娜这哪里是在帮忙,分明是在拆台,故意放大困难和分歧,试图让这次会谈无果而终。
她不再给安娜搅局的机会,接过话头,语气诚恳而专业:「王科长,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我们提出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保留或迁建,而是希望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管理运营,让这座旧居重新‘活’起来,成为区域的文化客厅和精神地标。这不仅能实现对遗产的本体保护,更能提升整个项目的文化品味和社会价值,实现多赢。」
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借鉴了国内外类似成功案例的初步构想图(这些灵感部分来源于那位「守旧人」的帖子),虽然只是概念性的勾勒,但方向清晰,颇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