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的蓝图,让原本被荒芜景象打击得有些萎靡的村民们,重新焕发了活力。清理宅基地、挖掘引水渠的先期工作,在苏锐的带领和王老伯的协调下,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吭哧吭哧的挖掘声,以及人们相互招呼、协作的声响,第一次打破了栖霞坳长久的寂静,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傍晚,收工的村民们围坐在几处较大的篝火旁,吃着简单的饭食,脸上虽然带着疲惫,眼神却比前几日明亮了许多。就在这时,里正王老伯站到了一块稍高的土坡上,用力敲了敲手里的铜盆——那是逃荒路上用来示警和召集的物件。
“乡亲们!静一静!听我说两句!” 王老伯的声音洪亮,带着显而易见的激动。
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王老伯身上。
“咱们!算是正式在这栖霞坳落脚了!” 王老伯环视着下方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声音有些哽咽,“这一路,不容易啊!死了不少人,吃了太多的苦……但咱们,终究是活下来了,到了这片属于咱们自己的地界!”
这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不少妇孺悄悄抹起了眼泪,男人们也神色肃穆。
“以前,咱们是榆林村的人。可现在,咱们到了新地方,要有新气象,新名头!” 王老伯继续说道,“官府文书上写的是‘栖霞坳’,但这只是个地名。咱们的村子,该叫什么?今天,就把大家伙儿聚到一起,商量商量,定下咱们村子的名!这是大事,是咱们扎根的第一步!”
给新家园命名,这确实是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大事。村民们顿时议论开来。
“叫……叫平安村怎么样?就盼着往后都平平安安的。” 一个老妇人怯生生地提议。
“太平庄也行!” 有人附和。
“咱们靠山,叫靠山村实在。” 一个汉子嚷嚷道。
“临着水呢,叫临溪村也不错。” 另一个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