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天才设计,水车模型

水渠的贯通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但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靠近水源的低洼田地尚可引水灌溉,但地势稍高的坡地,依旧只能“望水兴叹”。人力提水效率低下,且极其耗费体力,这严重限制了可开垦土地的范围和未来的种植规模。

苏工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连续几个傍晚,他都在溪流落差最明显的那处弯道徘徊,时而用脚步丈量,时而在随身携带的、用树皮订成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上面是他用木炭绘制的各种结构和计算。

“爹,您是在想……水车?”苏文看着父亲笔记本上那熟悉的轮状结构草图,眼睛一亮。他在现代书籍和纪录片里见过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

苏工点点头,目光依旧专注地看着奔流的溪水:“没错。此地水流虽不算湍急,但胜在稳定,且有天然落差。若能造一架水车,借水力自动提水,便可解决高地灌溉的难题,省下大量人力。”

赵梅闻言,一边缝补着衣物,一边笑道:“那可是好东西!有了它,咱们村的那些坡地就都能变成良田了!”

苏锐擦着他的柴刀,抬头问:“爹,需要什么材料?明天我带人去找。”

“主要是木材,要坚韧耐水的。”苏工沉吟道,“结构我大致有数,但尺寸和叶片角度需要精确计算,最好先做个模型试验一下。”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两天,苏工带着苏锐和苏文,利用伐木剩下的边角料,开始在自家窝棚旁的空地上捣鼓起来。苏工负责核心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制作,苏锐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进行切割和组装,苏文则打下手,并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着计算比例和角度。

苏甜也没闲着,她借着去林中“采药”的机会,从空间里找出了几根高强度、轻便的碳纤维细杆和一小卷极细却坚韧的鱼线,悄悄混入了材料中。她还“贡献”出了一小罐防水胶,用于关键节点的加固。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一个微缩版的、结构精巧的水车模型渐渐成型。它有一个直径约一尺的木制转轮,轮缘等距安装着若干片可以调节角度的竹制叶片,轮轴两侧连接着精巧的连杆和汲水筒。

这天下午,苏工觉得模型已经完善,便带着家人和这个新奇玩意来到了溪边那处选定的位置。他们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正在附近清理水渠的村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