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中举的狂喜,在次日便化为了具体而微的行动。苏锐说到做到,苏家要摆流水席,宴请全村,共沾喜气。
消息传出,桃源村如同提前过了年。不用苏家过多招呼,村民们便自发地忙碌起来。汉子们搬来自家的桌椅板凳,在苏家院外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摆开;妇人们挽起袖子,主动涌入厨房,给掌勺的赵梅打下手;连半大的孩子们也都跑前跑后,帮着传递碗筷、搬运柴火。
厨房里,热气蒸腾,香气四溢。赵梅俨然是三军统帅,指挥若定。
“李婶,肉要切厚片,咱不兴那小气做法!”
“张嫂子,野菜多洗两遍,泥沙务必去净!”
她手下不停,翻炒着大锅里的菜肴,偶尔极快地、不着痕迹地从苏甜手中接过一个小纸包,将里面雪白的“细盐”或是一些增鲜的“秘制粉末”撒入锅中。这是母女二人的默契,用极少的空间物资,为这顿宴席增添一抹画龙点睛的风味。
苏工也没闲着,带着几个手艺好的木匠,正在紧急加固几张略显摇晃的旧桌子。他虽已是举人老爷的父亲,却依旧穿着那身沾了些许木屑的粗布短打,动作麻利,神情专注,与往常并无二致。
“苏工,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就好!”一个木匠有些过意不去。
苏工头也没抬,用力将一枚榫头敲紧,沉稳道:“都是乡里乡亲,分什么彼此。桌子稳当,大家吃着才安心。”
苏锐则是内外奔忙的主力。他嗓门洪亮,协调着各处:“这边再并两张桌子!娃崽们那桌单独摆,别被撞着了!”“酒水抬到阴凉处放着!”他虽已是“举人老爷的兄长”,但那豪爽仗义的性子丝毫未变,与村中青年依旧勾肩搭背,笑骂随意。
就在这一片热火朝天之中,主角终于归来。
几辆租来的青篷马车在村口停下,风尘仆仆的苏浩自车上下来。他依旧是一身半旧的青衫,身形似乎比离家时清瘦了些,但眉宇间更多了几分沉淀下来的沉稳气度。他并未急着回家,而是先对护送他回来的车夫和同窗郑重道谢,安排妥当,这才转身,望向那片喧闹的、因他而起的海洋。
“文哥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