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算盘口诀破译现场

陈默指尖摩挲着那片塑料壳内侧的数字,B73三个字在灯下泛着冷白的光。她没说话,只是将编号工整抄进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笔尖顿了顿,在“证明链”标题下划出一道横线。

林晓棠从行军床上坐起,揉了揉太阳穴。仪器屏幕上的老化曲线已接近终点,数据趋于稳定。她伸手调出分析报告,低声说:“油墨氧化程度对应时间区间是七天前到九天前。宏达提交条件是在五天前—— 他们用旧章补新印,伪造行为发生在申报之前。”

陈默合上本子,起身走向门口,天刚蒙蒙亮,村道上还有些薄雾,但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村委会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时,王德发正拄拐站在桌边,手里抱着一个褪色的蓝布包。他看见陈默进来,目光落在对方手中的笔记本上,沉默几秒,点了点头。

“你写了B73?”他问。

“是。”陈默把本子递过去,“那是他们的设备编号,也是摩托车尾号。说明监视不是临时起意,是有系统的行动。”

王德发手指轻轻抚过那串数字,忽然抬眼:“那就让他们看看,咱们村的老东西, 也能破他们的局。”

话音未落,门外陆沉进来五个人, 都是村里退下来的会计,年纪最小的也有六十出头。有人拎着算盘,有人揣着老式账本,脚步不快,但站定之后, 自有一股沉稳气扬。

“当年老村长定规矩,地契坐标不许写明数,全编成算法口诀传下来。”王德发走到主位,慢慢坐下,“她说,纸会烂,章会被仿,可人心记下的数,谁也改不了。 ”

林晓棠打开投影,墙面上显出土地证扫描件。右下角一行小字写着“东三南二”,旁边还有一组看似无序的数字组合。

“这就是密码原文。”她说。

王德发闭上眼,缓缓开口:“三归七,去五进一;二上四,不合十不下……”

第一声算珠响起来时,像是一滴水落入深井。紧接着,六副算盘同时拨动,珠子碰撞声密集交织,如同暴雨敲打屋檐。老人们神情专注,有的微微摇头,有的轻声纠正:“这一拨该退位,不能直进”“归法得先看首位,你错了步。”

争论持续了近十分钟。一位戴眼镜的老会计停下动作:“我按‘三归七’算出来的是118.26,差了一点。”

“你少算了旧尺换新制的偏移值。”另一人反驳,“当年测绘用的是市尺, 现在是公制,得加0.012的修正系数。”

陈默在一旁记录,迅速列出换算方式。林晓棠同步输入GIS系统,生成初步定位点。

第三次推演开始。这一次,所有人统一了计算规则。当最后一声算珠落下,王德发睁开眼,声音低而凊晰:“东径118.27,北纬29.34。”

林晓棠按下回车。

红点精准落在电子地图的一个小丘顶部,那里原本立着一块 青石界桩,半年前在雨水冲塌后一直未重立。卫星图显示,周围植被分布与历史航拍完全吻合。

“误差不到三十厘米。”她抬头,“和我们早前推测的原始位置一致。”

陈默站起身,拿起竹尺在地图上比划。水源保护区边界线从西侧斜穿而过,古窑遗址的深坑标记恰好围绕这个点呈环形分布。